第64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三)(第2/4页)

女士笑了笑,接过他的话:“那个调查者找出了真正的凶手。”白人法医点了点头:“于是,法医鉴定学从此就诞生了。”

女士耸耸肩:“我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1235年前的宋朝,距离现在800多年前。”②片段戛然而止,路小柒的声音响了起来。

【这是经典的美剧《犯罪现场调查》,这里面提到的那位调查者就是宋慈。而这位法医讲述的故事就收集在宋慈写的《洗冤集录》中!】

【从这儿也能看出来,宋慈并不单单是华夏法医学的开山鼻祖,而是公认的世界法医学开山鼻祖!他的《洗冤集录》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当之无愧的法医学之父!】

【牛不牛?】

… …

牛!

天下的百姓们心中都浮现起这个字。

虽然他们不懂法医坚定学是什么,之前的中文字幕也未必人人都看懂了,但是路小柒说的话他们是能懂的。

看到自己族裔中的某人做出的贡献,甚至连其他族裔都予以肯定,心中自然而然会生出骄傲和自豪之情。

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就连宋慈所在的酒楼里,原本有一些依然不屑的人,此刻眼神也都变了。

惊愕于被他们看不上的宋慈竟然在后世有着这么高的评价,甚至连其他国家的人也都对他无比追捧!

而后,这种惊愕又变成了浓浓的羡慕。

一时之间,情绪有些复杂。

宋慈的情绪也有些复杂,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戴上“法医学之父”的冠冕。他写《洗冤集录》纯粹是因为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从业者实在是水平参差不齐,整个行当甚至可以说一塌糊涂,让他忍不住就想要做点什么而已。

这些年经历过的案子不由自主的就浮现在心头。

五味杂陈。

而在另一个时空,汴梁的宫城之内。

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正在回味着这句话——法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司法公信力”。③

何解?

他只觉得这句话很精妙,但猛然之间没有参透其中的逻辑。

一时没有想通的赵匡胤在此刻宛如现代大学里那些在马哲课堂里懵逼的莘莘学子们。大家各有各的思量。

只有同样的件作的小吴,关心得更为纯粹:为什么不把《洗冤集录》放出来?好想看到里面的内容啊!

【UP主研究了一下宋慈的生平,惊讶的发现,宋慈其实不单单是影视剧里面所塑造的只专注于刑狱的专才,而是一个和皇甫谧一样,干一行爱一行,能文能武的天才。】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爸宋巩在广州当官,主管的就是刑狱,相当于当时的广州市公安局长兼市检察院院长。宋慈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对于刑狱断案也是耳濡目染。】

少年宋慈在书房里复习着功课。

但耳朵却悄悄的竖了起来,偷听着父亲和幕僚在旁边房间讨论案件。母亲在窗外轻咳一声,他立刻恢复了正襟危坐的姿态。

【不过呢,身为官宦子弟,宋慈还是老老实实走的传统儒生的路子,考科举、进太学,等待出仕当官。文章写得还挺不错,凭着这个成为了朱熹的徒孙,学的也是程朱理学。】

【三十一岁的时候,宋慈中了进士。本来终于可以当官了,但那一年,宋慈的老爸过世了,他得

丁忧。这一丁啊,就是九年。等到他再出仕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岁了,属于大器晚成的代表。】

俨然是中年模样的宋慈终于看到自己的名字登上了皇榜。

也曾意气风发的和士子们庆功饮宴。

有人问:“宋慈,你的

任命可下来了?”

宋慈点点头,带着一点自矜的得意:授浙江鄞县县尉,不日将前往赴任。

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去成鄞县,书童匆匆而至,带来消息,宋慈手中的酒杯滚落在地。

镜头再转,已然是披麻戴孝的悲伤模样。

… …

西汉。

汉武帝刘彻皱眉:“丁忧九年,未免也太长了些。”

汉朝也丁忧,但并不强制。当然,官员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孝心,遇上父母离世,还是会意思意思的上疏请辞。

刘彻一般是这样,喜欢的得用之人就驳回,不喜之人就欣然接受。所以,他觉得这宋慈既然是大才,丁忧九年也太过了。

他看向身边的张汤:“在断案一事上,这宋慈也不一定就能赶得上廷尉呀!朕有廷尉,足矣!”张汤立刻躬身,谦卑中带着感动:“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张汤对外的形象虽然严酷,但是他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还是很看重的,因此这一期的仙画也看得格外仔细。

【宋慈真正的当上提点,也就是提刑官,主管一省刑狱是他当官十四年后的事情。这十四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