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上可九天揽月(六)(第2/5页)

苏颂劈头盖脸的把两人骂了一顿,然后几个人忽然又想起来为什么要重建这座浑象台,想起了金国和南宋,气压陡然变得压抑低沉起来。

【但其实细究的话,擒纵器应该也不是苏颂的首创。】

【唐朝的时候就有记载,天文学家一行,对,他的法号就叫一行,是个僧人,一行和梁令瓒一起制造的水运浑象就应用了擒纵器,可以做到自动报时。】

一行与梁令瓒的水运浑象被置于武成殿前。

皇帝率领群臣正在观看。

只见当水流注入时,齿轮被水力带动,日升月落、星宿运转,正好昼夜为一个周期。最妙的是,在顶端还有两个木人,一人手持着鼓槌,一人手抱着撞木。当一刻钟到达的时候,拿着鼓槌的木人就会开始击鼓。

但一个时辰到达的时候,抱着撞木的木人就会撞响身前的小铜钟,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件精巧的事物而赞叹不已。

【从唐到宋,都达到这个水平了,但愣是技术失传,愣是让西方先发明出了钟表,我也真是不懂。】

【唯有一声叹息。】

……

明朝,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声,他觉得自己仿佛、好像、似乎在哪儿见过类似的这么一件东西。

是哪儿呢?

朱元璋冥思苦想,终于想起来了。

那是自己刚登基那会儿,司天台的人送来一件事物,说是元朝留下来的精巧玩意

儿,还可以自动报时,

那东西的确是很精巧,而且非常的美丽,由一整块水晶雕刻而成。

里面有两个小木偶,一个每隔一刻就会敲鼓,另外一个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撞钟。

但偏偏,送过来的那个时候很不巧,他正在因为底下人奏报的官员贪污一事儿大动肝火。还没等他消气,就看到了送过来的这东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如此奇淫技巧之物,华而不实!元朝的权贵们就是因为太过迷恋享乐,奢靡无度,才让世间民不聊生,逼得百姓不得不反!

给我砸了!

侍卫们搬出去,在大锤之下,那东西碎了一地。没想到,这东西居然这么牛?

后来他也是有些后悔的,因为发现其实如果能有可以报时的东西,那的确还称得上是实用。可惜,为时已晚。

旁边的朱棣“啊”的一声,忽然道: 等等,儿臣想起来了,这东西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还没说完,就被朱棣打断: 没有,你没见过。这傻子,说话都不知道先看看人脸色吗?

朱棣摸不着头脑,直到看到了父皇的脸色似乎有些不太好看,这才明白了过来,有些尴尬的清了清嗓子,闭上了嘴。

朱元璋暴跳如雷: ……我怎么知道后来这玩意儿就造不出来了呢?!

这可不能怪他!

那些没用的工匠!

……

【现在来猜测一下为什么苏颂没有把制造水运仪象台的技艺留下来?】

【可能是因为太难,后人没完全学会。也可能是因为天文学家只是苏颂其中的一个身份,他是朝廷高官,最高时做到了太子太保,封赵郡公,或许他觉得儒学正统和治国安邦才是更应该传下来的东西。】

【即使到现在,苏颂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也更多是文名和官位,但却政绩平平。而我们在聊到宋朝的科学家时,往往只记得沈括,而不知道苏颂,更不知道他的水运仪象台。】

【这正是因为从古代到近代,科学不受重视,让无数这样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以及他们的成果都埋葬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里。】

苏颂长叹一声,对身边人说道: “仙画说得

没错,细究起来,其实不是你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这些不过是小道而已,这个念头的确有时候会在他的心中一闪而过。毕竟是接受了那么多年正统儒家教育的人。

苏颂定下神来,对几人道: “我打算著书,将我于天文学上的所得记下来,也将这浑象台的原理和关窍给记下来。”

“韩公廉,”他转向自己的下属和拍档, 你也要把自己的所得记下来。我给你写序。这样,韩公廉的功绩才不会被自己淹没。

韩公廉不胜感动,深深的鞠了一躬: 多谢苏公。

… …

【就像王贞仪,她比苏颂还惨,作为女性,作为在那个时代研究科学的女性,简直是叠了双重的BUFF。】

一座大山压了下来,上面写着“女性”。砰的一声巨响,

紧接着,另外一座大山也压了下来,上面写着“科研工作者”。两座大山叠在一起,简直让人窒息。

【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默默无名,西方世界反倒比我们要更先认识她。】【不得不说,很遗憾也很讽刺。】

路小柒直接用了一段当时社交媒体上掀起“王贞仪热”时候的视频——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出现在镜头前,她手里举着一张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