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上可九天揽月(六)(第3/5页)

“我今天去伦敦天文台参观,看到了有小朋友带了这样的一张明信片。”

她举起来给大家看,明信片是一副抽象画,画上面是一个穿着旗装的女性正在举着单筒望远镜看向天空。

“这张画面明显就是很有东方色彩对吧?好奇之下我就去问了那个小朋友,结果他告诉我,这是咱们国家清朝时候的一个女天文学家,叫王贞仪。

“天啦,作为华夏人我居然完全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发现这位姐姐有点牛,不仅是天文学家还是数学家。她被《NATURE》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美国很多科普书籍还将她列为‘先驱者’,以及五十位改

变世界的杰出女科学家。

“我太惭愧了,居然还需要外国人来为我科普。”这才应该是咱们女性的楷模。

清朝。

王贞仪自然又面临了一波来自于亲戚们的热烈追捧,一向大方的她甚至觉得有些脸红。她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担不起如此的赞誉。

这时候,平素对她总是带着淡淡同情和讥讽的婶婶将自己的小侄女推过来她这边,热情的问:贞仪,你有时间的话,也教教你小侄女,省得她天天只知道在屋内待着。

这个向来腼腆的小女孩望着王贞仪,眼神中流露出崇拜之情。王贞仪忽然就明白过来, “先驱者”的含义。她要站得高。

她要接受这些赞誉。

她要让所有人都看到。

她要成为女性的楷模,激励她们,让她们在本来压抑憋屈的人生中能够燃起勇气。她笑了笑,拢过小女孩: “当然可以。”

【回到天文仪器上来。】

【刚讲了浑象,浑仪当然也要提一提。】【作为观测天象的工具,浑仪的构造又要比浑象更加复杂和精密一些。】

【落下闳发明了浑仪之后,唐朝那位著名的天师,哦不是,天文学家李淳风又在浑仪的基础上改进成为了浑天黄道仪!】

仙风道骨、一身道袍的李淳风出现在了天幕上。看上去就是一幅得道高人的模样。

他手上拿着一个罗盘,将罗盘抛至空中,那罗盘在瞬间竟然就变成如小山一般,将地上的狐妖镇压其中。

妖孽!竟然胆敢来长安撒野!

在钦天监的司天台上正占据了绝佳观赏位置,兴致勃勃看着仙画,还时不时在地上摆弄几下的李

淳风猝不及防的听到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就看到了这忽然乱入的与之前明显不同的画面。

画风不对啊!

李淳风: ……

脑袋上飘过一行问号:

这都是些啥?!

太极宫中,李世民问旁边的贴身太监: “李淳风还会收服狐妖呢?”问完之后哈哈大笑。

他现在对于仙画中的神仙和妖魔之类已经不会信了,一看就知道是后世伶人们假扮的。不过不得不说,看上去很有意思。没看到旁边的小宫女小太监们看得眼睛都直了吗?

【历史上真实的李淳风并不是什么天师,史学界认为,

现在流行的《推背图》其实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版本,而是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改,一直到民国都还在改。本质不是预言未来,而是在讲过去。】

【可能因为李淳风是个道士,所以才有了后世各种的神秘色彩。】

【但李淳风本人除了精研阴阳易学之外,他还是个科学家,精通天文和数学,毕生都在大唐钦天监内兢兢业业,一直到死。】

【他将落下闳的浑仪直接改进成了后来高端PLUS版本的“三重浑天黄道仪”。】

落下闳的浑仪非常的简易,李淳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是觉得它用着很不顺手。

有一次朝会,他上奏道: “陛下,如果要制定新的历法,需要按照黄道度来计算日月和五大星辰的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得到精准的回归年和朔望。臣恳请铸造新的按照黄道来观测天象的浑仪。

坐在御椅之上的李世民: 准奏。

【为什么建造一个浑仪还需要奏请李世民呢?】

【等于天文仪器其实是不好造的,唐朝的这个黄道浑天仪整整造了七年才造出来!】

【李淳风重新设置了刻度,还增加了校准仪器精准度的十字装置。最关键的是,还把原本两重结构改为了三重,新结构可以测量天空黄道。】

【本来挺好的。结果发展到后来,浑仪上增加的环越来越多,把球面上的天空全给遮住了,根本没法观察。后来元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选择了和李淳风完全不同的路。】

【他把上面的这些环都取了下来,将浑仪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郭守敬的简仪已经和浑仪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了。

它不再是一个球体。这些环被拆分开,以平面的形式立在了底座上。

窥管的管口呈现出“十”字的细细金属丝,这就是郭守敬发明的“十字丝”结构,可以用来更精准的定位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