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第3/5页)

【西汉的贾让,有史以来第一位对治理黄河提出了全面方略的人,东汉的王景,治理的黄河坚持了七八百年,一直到北宋。】

【还有元朝的贾鲁,率17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他疏通的河流被后世称为“贾鲁河”。】【明朝的潘季驯,清朝的靳辅、陈潢、栗毓美等,都是治河名臣。】【而潘季驯,更是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一人”!】

从贾让到王景,再到后面提出来的这些历史治黄专家们的画像依次出现在天幕上。然后镜头一转,来到了明朝。

黄河洪水滔天,已经接连下了好多天的雨,上游的洪水—浪接—浪的往下游涌来。连熟悉水性的本地人都不敢接近岸边。

但潘季驯却执意要乘船前往河心观测。

仆从和下面的官员们苦苦劝他: 潘大人,现在浪高风急,您何必急于一时,等洪水过去了再下河也可以啊。

潘季驯道: “恰恰就是因为现在是洪水,难得遇到的好时候可以近距离

的观测黄河洪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可是一手的数据!

最后,头发花白的他愣是下了河,在洪水中镇定的读取着自己要的各项数据。

【“束水攻沙”就是潘季驯提出来的。】

【所谓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河治河,加大水流的湍急程度,让黄河水自己将河中的泥沙冲下去。】

【他认为因为黄河在下游容易发生堵塞,就是因为下游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所以泥沙沉积。为此,潘季驯设计了一种河道模型。】

潘季驯对着自己的助手们展示他所设计的堤坝。首先,我们在河道内里建设一种缕堤,这种堤更低矮,而且形如丝缕。

这种缕堤像是横过来的非字,它延伸至河道内,收窄了河道,就让水的流速变急,这就是“束水”。

水流变急了,沙子自然就冲下去了,这就是“攻沙”。

缕堤低矮,容易溃泄,所以我们在它之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再修建一道遥堤。假使发生洪水,可约束洪水使之归槽。

另外配套的还有在缕堤与遥堤之内的格堤和月堤。

这些堤坝各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缕堤这个就很科学了,再讲深一点,这其实不就是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吗?】………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怒气一下子就消散了。

哎呀,居然是他大明的英才!

可惜不是自己这一代的。

没事,不管怎样,都是他大明的,朱元璋喜笑颜开。这种面子上获得的虚荣心,甚至还超过了得到了先进治河之法而生出的喜悦。

最忙的可能是各朝代的治黄专家们和水利官员们了。

都在紧锣密鼓的赶紧描摹下潘季驯的堤坝图和方案。

北宋。

王安石倏地转身,问身边的儿子,声音都难得急促了几分: “记下了没有?”

小王连连点头,手都没停,头也没抬: “记下了,父亲。”

他虽然犟,但是连仙画都认证过的方法,他肯定得听啊!嘉靖朝,黄河边。

潘季驯的助手兴奋不已: “大人,这说的真的是您!”

潘季驯也兴奋不已,和助手两眼相对,泪水涟涟: “这说明咱们研究出来的束水攻沙之术的确是有用的!

这给他们节省了很多验证的过程。

只要取得一些河道资料,基本就可以开工了。助手一愣,心生佩服也生出几分惭愧。

他想的是大人可以青史留名,但大人心心念念想的却是这法子的确有用。或许,这就是大人能够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吧。

【而且潘季驯还很重视堤坝的质量,主张合流但是又不反对有计划的进行分洪,治理的节奏掌握

得非常好。】

黄河的堤坝如火如荼的举行,潘季驯一向亲力亲为。他时常在各个工事之间巡视。

这个沙不行,一定要实堤!他会亲自查看筑堤所用的沙石是否合格。铁面无私。

四次治河之后,他将黄河下游三个省的堤坝全部连了起来,总算是结束了黄河忽东忽西,河道不定的局面。

【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也被后世奉为治河的金科玉律。】

【不过,限于条件,他当时只治理了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黄土高坡的中游却没顾得上,因此并没有彻底解决黄河的问题。】

【1981年的时候,开封市龙亭东湖打算在湖中间修建一座亭子,就开始抽水清淤,结果发现了湖底明朝周王府的遗址,然后考古队员们肯定得来挖掘呀,结果挖啊挖,发现深处还叠着一座北宋皇宫的遗址。】

【又挖呀挖,发现地下三到十二米的地方,还城摞城一样的埋着六座城,分别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