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第4/5页)

【可想而知,黄河溃堤的威力都多大,治黄专家们的压力有多大!】

不同朝代的开封城的居民几乎都惊得跳了起来。实际的跳了起来。

有胆子小的甚至爬到了椅子上,惊惧不已的看着地面: 妈呀,所以咱们脚下还有一座城?不,家人幽幽的道, 是两座城。不……

不会闹鬼吧?有人牙齿都开始打冷战了。

“瞎,仙画都说了,这世界上没有鬼。”

更有胆子大的,独辟蹊径: “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挖到地底下那座城去?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些珍宝。

一整座城呢!

北宋,东京城。

“我们还是跟着迁都去洛阳吧。”原本还在摇摆不定的人瞬间下定了主意。这也太吓人了,开封这千年来就是被淹的命运啊!就算是现在历史可能改变,但也挺可怕的。

一时间,愿意随着赵匡胤迁都的东京城居民人数大增!

【要真正的彻底解决,或者说基本上彻底解决黄河灾患,那已经是咱们现在的事儿了!】

【咱们采取的是综合治理。】

【首先,灾患的根本其实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那么,就先整治黄土高原。开展了许多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梯田,以及固沟保塬等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后,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旧貌换新颜。很多地方都变得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甚至达到了70%!】

【有了植被的固定作用,黄土高坡表层的水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流失。仅庆阳市一个地区,黄河的年入流沙量就减少了7200万吨!】

如沟壑一般总是带着某种让人觉得心酸的沉重气息的黄土高原,如今变了颜色。

从空中看过去,它竟然是绿的。

绿色的草、绿色的树,还有绿色的梯田。

前后的卫星遥感图片对比更加明显,前一张是灰扑扑的黄,后一张就是充满了活力的绿。农民们接受采访的时候,脸上如黄土高坡一般的沟壑似乎也变得舒展了起来:

这几年好啊,玉米都丰收了,我们家的梯田今年收成也不错。“气候都变得舒服了,而且风沙也没那么大了。”

一场暴雨不期而至。

但这次,它再也带不走已经被植物的根系紧紧纠缠固定住的泥沙。

【另外,我们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许多座的水库,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主动控制洪水和泥沙的节奏,调节黄河的径流。】

【龙羊峡、小浪底、三门峡……这些都是黄河重要的水库。】

【汛期的时候,这些大容量的水库将洪水积蓄起来,减少下游的洪峰水量,等到了干枯季节的时候,再放水,缓解下游旱情。】

【而且,黄河上的水库基本上都备有排沙孔道。】

【黄河水在水库蓄积的时候,泥沙沉淀到底层,上层变清。因此水坝的上层是排水孔,下层是排沙孔。当下游泥沙过多的时候,那就中上游的水库排清水,用以稀释下游的泥沙含量。】

【需要排沙的时候,水利部会调度中上游的几个水库一起,接力泄水,让水流变大变急,从而对下游的泥沙进行冲刷。】

路小柒用了动画演示来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过程。

单纯排水的时候,从水库中奔涌而出的浪是清澈的,正常的水。

但排沙的时候,却是浑浊的黄色的浪。

尤其是当几个水库一起联动排沙的时候,一股股的巨浪比万马奔腾的气势还要更加的磅礴,更加的壮观,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人,坐在操作室中来调控的。只是轻轻的几个按键,几段程序,就可以调动如此的伟力。

【这就是黄河独有的调水调沙。】

【这个原理其实也和潘季驯提出来的“束水攻沙”是一样的。所以,潘季驯被冠以“千古治黄第一人”,实至名归!】

这竟然是黄土高原?嬴政惊讶的看着仙画中那一片绿。

秦国久居关中,虽然现在这片不叫黄土高原,但是那特有的地貌一出来,嬴政就认出来,这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他曾经出巡到过那里。

印象中就是满目的土色,以及漫天的风沙。没想到,那里居然还能变得如此绿意蛊然。

西周开始其实也很注重种树,不种树的人死后连棺材都不给。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是很好。退耕还林,甚至是还草……赢政琢磨了一下,然后在心中无奈的摇头。

在秦朝,最起码在他这一代是做不到的。

大家巴不得开荒占有更多的土地来耕种,而且朝廷也必须鼓励这种行为。

汉朝。

汉武帝不解: “这可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做到的?如果前期没有产出,农人怎么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人又不是傻子,没有收获还不赶紧撤?后世的朝廷是用了什么魔法吗?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