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要想富,先修路(完)(第3/4页)

这也是洛阳桥九百年来大修只有两次,还能屹立至今的原因。

游客们脸上浮起敬佩之色。

【尤其是赵州桥,被还曾经被漂亮国的土木工程师协会选为华夏两大建筑奇迹之一,另外一个是长城。】

【因为它是单拱,中间没有桥柱支撑,但却可以历经千年,甚至经历了地震都不倒,的确是很牛。】

赵州桥的造型看上去非常的简洁,因为它的中间根本没有桥墩和桥柱。

1400年过去了,它还依然坚固。

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古建筑的时候到了这里。

当地人很是骄傲的介绍: “66年

的时候我们这儿发生了大地震,房子都倒了好多,但你知道吧?这桥还真就啥事没有!

林徽因满是感叹的对梁思成道:这真是华夏1400年来最理想的一座桥!

唐朝。

阎立本在工部待了这么久,对民间稍有些名气的建筑与桥梁都很熟悉。

这赵州桥应该就是赵州液河上的石桥,是前隋朝名叫李春的工匠所建,在当地颇有一些名气。

魏征感慨: 没想到过了一千多年这桥居然还在。建桥修路在这时候,可都是大功德。

“而且历经了地震还不倒,的确是有真本事。”李世民对阎立本道, 去民间寻访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李春的家人或是徒弟。

这样好的造桥法子,可不能丢了。

民间。

当李春的孙辈们看到赵州桥依然在,而且在桥头还立着他的铜像时,惊喜得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愣了半晌后,这才激动得连说: “咱阿翁这也算是青史留名了,我这就去给阿翁上两炷香,让他也高兴高兴。

他们没想到,紧接着就会迎来一场富贵,也算是蒙祖先荫庇了。

北宋的蔡襄一家也同样在激动。

蔡襄得意不已: “我就说我这法子好,之前还有人反对,看看,还是我嬴了吧。”

现在洛阳桥还在养生蚝呢,他打算用生蚝把桥墩加固之后,再来建桥面。

蔡襄甚至想到了: 这仙画一出,说不定朝廷就会有所封赏,加官进爵估计也有可能…….不行,我得和官家说,现在还走不了。

他得看着这个桥建完呐。

他儿子无语的看着自己父亲一直在碎碎念。

蔡襄的妻子推了推他: “别管你父亲,他激动的时候就是这样。你去给他温壶酒来,他待会儿肯定想喝。再预备一下明天的事情,明天肯定有客人来访。

同僚、乡绅们都会上门来道贺。

想到这里,她也高兴得很。

· …

【现代的桥梁与古代不同,尤其是跨山跨江跨海大桥,都需要考虑到火车与

汽车的通行。】

【咱们华夏直到1937年,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手中,才诞生了第一座公路与铁路两用的以钢为主体的桥梁,杭州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上层通汽车,也可行人,下层通火车,修有铁轨。就在它建成并通车89天之后,有军人簇拥着茅以升来到了大桥边。

日军逼近在即,如不炸桥,将难以阻挡他们南下的步伐。茅先生,希望你能理解。茅以升很平静的道:“我能理解。”

士兵们开始根据茅以升的指点,在桥墩的四周布下炸药。

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茅以升早就在桥墩上留下了空洞,可以直接把炸药给塞进去。茅以升笑容苦涩:“在修建的时候我就早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他的手在桥墩上抚摸了片刻,然后决然的撤回: 放吧。在等如潮水的难民通过大桥之后,茅以升这才下令封桥。

江面上传来巨响,爆炸声伴随着滔天的烟雾和水雾,钱塘江大桥被拦腰折断,逐渐坠毁在钱塘江的水面以下。

茅以升的眼中带着痛惜,轻声但坚定的道: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几乎是所有的将领,除去那些草包之外,都无比赞同炸桥的决定。

如果是我,有这样的炸药,也会选择把桥炸掉。

虽然后续有同样方法可以渡河,但是能有效的阻挡敌军一段时间。说不定在这段时间里,战局就有可能逆转。

不过,的确是可惜了。

【茅以升没有等太久,1946年,他开始修复钱塘江大桥,八年后工作完成。】

【他老先生后来也被誉为华夏的桥梁之父。】

【如今咱们建桥的技术已经变得很成熟了,不用再一米一米的去修,而是像拼积木一样,先在工厂完成配件,然后运到现场去组装。】

【这就是工业的力量。】

桥墩已经全部建好,分段式的桥面也已经建好。

在大型吊装机械的配合下,这些桥面被依次安放在预设好的位置。就好像大型的搭积木现场。

【在这样的技术下面,我们拥有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大桥、高桥。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桥,有90座在中国,而这九十座里,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