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一切都与钱有关(十七)(第2/4页)

他对全球的舆图已经非常熟悉了,说到疆域,很少有国家可以和华夏媲美。

夏原吉在心中叹一声,燕王平时忙于军务,对商之一事还是陌生了些。

他认真解释道:“物以稀为贵。南地产柑橘,运到北地来就要贵上好几倍,更别提荔枝这等稀罕水果。即使在大明朝之内,每个地方的货物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想必,咱们这边司空见惯的物品,在海外却是极难见到,又很需要,那自然定价权就在咱们手里。而海外也会出产一些大明从未见过的物品,那在大明也能卖出高价。”

“倭国产白银,他们自然觉得银贱,愿意花那么贵的价格去买一根铁针。”

“海商往来两地,知道两地缺什么需要什么以及盛产什么,那自然可以针对性的准备货品。”

“且能做海商的有资格做海商的也只有那么些人,自然就赚得盆满钵满。

夏原吉说的,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信息差”。

他看着朱棣若有所思的神情,决定这次多说点,苦口婆心的道:“总之,这市场肯定是规模越大才越赚钱。”

所以,要赚更多的钱就要将市场的范围扩大啊!

唐朝。

魏征颇为赞同的点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反思改进,就已经要比大部分的人要强了。”

掌权者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然后承认自己的缺点,听上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对于位居高位的人来说,甚至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承认这些似乎这就代表了自己的失败。

这也是历史上很多君主失败的根源。

这位后世的执政者很得魏征的心。

龙椅上,李世民嘟囔道:“他们还可以去其他的国家访问,朕想在长安走一走都不成。”

他看到尼克松访华和那位老人访日,觉得新奇的同时也觉得很是羡慕。

自己还算好,年轻的时候已经看遍了大唐江山,但接下来,他的儿子,他的孙子,注定生长在深宫之中,无法任性的游遍天下,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他转头对李治说:“还是要多看看民间疾苦,不能不知世事,任由自己的眼睛被人蒙蔽。”

当然,这话得悄悄的说,不能被臣子们听见,否则又得要念叨他。

李世民还不忘叮嘱一句:“当然,不准劳民伤财。”

轻车简从,不要铺张。

李治连忙偷偷的应下,然后和自己的父皇交换了一个你知我知的微笑。

当然了,其他的臣子们其实也没空关注他俩,都在思索自己关注的东西。

比如工部尚书阎立本就在想,“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词语到底该如何理解?如何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哎,仙画看着虽然有趣,但实则是越来越难,越来越多事了!

他都好长时间没有画画了!……

【这里继续回到“盐铁专政”。】

【“盐铁专政”在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国家占据重要资源的分配。】

【咱们从建国开始其实走的就是这个路子,在涉及到民生和重要资源的行业,都有国企。而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国营,没有民营,这就是计划主义集体经济。】

阳光照射在供销社的招牌上。

售货员将货柜中的东西拿出来交给顾客,从食盐到布料到家居用品到化肥,甚至是机械,五花八门。

唯一类似的是这些商品上大多都印着“XX国营厂”“XX国营第二厂”之类的印记。

【大型的国企,当时更多的是称为某某厂,就宛如一个小的社会,可以说一个工人的生老病死,都可以在工厂里面解决。】

【对工人们来说,这就是家。】

一对青年工人

结婚了。

他们的小孩出生在厂区的医院,当他长大后?[]?『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读的是厂区里附属的幼儿园以及子弟学校。

他可以选择考大学,跳出这片厂,也可以选择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成为厂里面的工人,一直到自己退休。

在厂区,有工人宿舍、住房、商店,有餐厅,甚至于有电影院和自己的报纸、电视台。

他可以不用离开厂区就生活下去——事实上,离开厂区还需要乘坐公交车走很长一段路,甚至于,公交路线也属于厂区。

工厂自己的火车拉着货物前往码头,铁路的尽头、码头的另一边,才是“外面”。

【听上去很美好,和乌托邦一样。】

【但实际上,一个,因为冷战的关系,咱们当时并没有和除苏联外的外部世界建立起广泛的贸易关系,少了世界市场上的需求,也就少了很多很多的钱。】

【一个是,因为管理落后以及大锅饭僵化的制度导致国企的效率极为低下。原本还能糊弄着过,但是改革开放后,在外面的冲击之下立刻就变得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