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治蝗(第3/4页)

张地主当即就从躺椅中跳了起来,鞋子也不穿就对家丁嚷道:“快让人去买鸭苗来!咱家田亩这样多,起码要七八百只!快去买,回头指定就买不着了!实在买不着,买些鸡苗也行,你快去快去!”嚷完张地主又发愁道:“这牧鸭牧鸡只能吃蝗蝻,那从北地飞来的蝗虫怎么办?”

话音未落,孙儿就已摇头晃脑道:“四、利用鸟类捕食飞蝗。江南常见的百灵、野鸭、大雁、沙鸡、海鸥都食蝗虫,其中,燕鸻、白翅浮鸥、田鹩最爱食蝗虫,这三类鸟儿中又以燕鸻犹最……”孙儿念到此处,又将书展开给张地主看,“爷爷,这儿有燕鸻的图。”

张地主眯着眼看了半天:“这鸟我好像在地里见过,好像还见佃农抓来吃过。”

“书上说了,它们就是每年夏天飞过来,住在田里的!”

“来人,去地里跟那些杀千刀的佃户们说,不许他们再抓鸟来烤了!否则都给老子交双倍的税!”

“五、蝗虫可食,前朝《医药本纪》中记载,蝗虫可与蜜、当归、黄芪相和搓成药丸,有壮阳强肾之效,大补!”

张地主更激动了,悄悄叫来家中总管,要名下所有佃户捕了蝗虫都不许弃之,装在袋中收到自家生药铺子里用来制蜜丸。

管家面露惊讶之色,没忍住上下打量着张地主:“老爷您怎么……”需要那么多吗?

张地主气得一个巴掌盖过去:“蠢货!看我做什么!我都半截身子入土之人了,还壮什么阳,你等着吧,以后咱家这蝗虫壮阳大补丸,定然大卖!”

这样的场景在不论贫穷富裕的家家户户都上演着。

海宁这边有张廷玉这个身家富裕的世家子撒出大把钱,派人为海宁百姓去外地四处购鸭买鸟,还放出话来,多种大豆的人家都给银子补偿,农民们听话地种上了大豆,每家每户都养了一群鸡鸭和鸟(因灾年贫困无力购鸭、鸟者由官府免费发放鸭苗),等到夏日六七月,鸭子也养大了,土里没杀尽的虫卵孵化出的蝗蝻纷纷冒出头来,海宁各县官纷纷亲自下地督促农佃牧鸭捕蝗,不过六日就被吃了个干净,夏季又播种上的夏稻禾苗未损。

百姓顿时欢腾一片。

浙江其他州县也得了赵申乔的督促,或多或少都用了几样法子,这次蝗灾发现得早、治得也早,因此本地生发的蝗虫未造成大灾,但蝗灾并未过去,等到了秋日,从北方飞过来的飞蝗又来了,这下在笼子里养了大半年各式各样的鸟祖宗全都被放飞天际,好似一支愤怒的大军冲杀进了黑雾之中。

除了放鸟,程怀章还让张廷玉放出话来:“捕飞蝗一斤给钱十文。”这样鸟捕与人捕多管齐下,想来这蝗虫定能捕尽。

张廷玉顿时瞪圆了眼:“我哪来这么多银子!”他之前为了说服那些百姓种大豆、买鸭子就已经撒出去好多银子了!他今年的俸银倒贴都不够!

程怀章轻咳一声:“写信回京跟先生要一些,就一些。”要当个好官是很费银子的,要不程世福怎么会将吴氏的嫁妆都挥霍干净了呢?

“你怎么不写信回京啊!”

“你是知府,我是御史,合该是你要嘛。”

“这下你倒分得清楚!”张廷玉骂骂咧咧先跟友人借了些银子支应,果真依言写信回家要钱了。

写完家信,张廷玉又捧着那本《治蝗略》反复研读,奇怪道:“这蝗虫可壮阳的说法究竟哪里来的?怎么我没见过那本叫《医药本纪》的书?也不知这书是何人所著,我命人找遍了海宁的书局都未曾寻到。不过我问了几个徽州来的人,他们倒都说有这么一回事。”

程怀章假装没有听到,正认真将此番治蝗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要怎么跟张廷玉解释,这是他长姐为了劝服百姓克服“不能吃蝗虫否则会被蝗神降罪”的恐惧而想出来的损招呢?不论是什么《医药本纪》或是蝗虫可壮阳一说都是她长姐大笔一挥胡编乱造来的,而大多数百姓连字都不认得,听官府这样说,自然就信了。

至于为何徽州人都信誓旦旦说有这么一回事,自然是当年从歙县流传出去的“偏方”了,但这一说法在歙县流传开以后,男人们捕蝗虫可勤快了,都不用官吏三催四请了,生药铺子也发了一笔横财,那么多年歙县出品的蝗虫壮阳大补丸也没吃死过人,因有些男人坚信有用坚持常年服用,还导致这一药丸极畅销呢,咳。

鉴于长姐当年只有十四岁,竟能这样精准捕捉住男人们最切身的弱点,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程怀章决心要为长姐保住这名声和这个秘密,凭谁问也不说真相来。

而这本《治蝗略》中最后一条,是没有交给农人的,因为那一条程怀章和长姐都没想办法弄出来。据那本“治蝗古书”上记载,身毒(印度)有一种树,名曰印楝,此树的种子经过研磨去壳、用某种溶液浸泡萃取后便可提取出一种可杀百虫的农药来,这药还不伤禾苗和土地,但即便程世福花了大价钱,托了在番禺的友人在海外买回了两棵印楝树,栽在院子里种活了,但是他和长姐也弄不出那种“有机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