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3节(第2/3页)



  1.规范性: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

  2.渗透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是仅限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区

  3.稳定性:一种道德观念形成之后,可能上百年、上千年不改变

  4.自律性: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法律的延伸”。遵守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就会有执法机构来干涉处理,但道德是靠每个人自己遵守的,如有违反,可能会受到批评谴责,即所谓“拉上道德法庭”,也可能被罚款,但没达到判刑的地步。

  道德按其规范的区域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但中国传统道德一般是把这三类混在一起谈的。

  所谓“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一般是指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因为千百年来儒术都是受到统治者推崇的,所以道德往往是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活学活用”儒家学说的结果。有人把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道德概括为五个字:“礼义仁智信”,有的概括为八个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历代统治者加减删改,但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据说孙中山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蒋介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倡“新生活运动”,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与孙中山的“八德”并称“四维八德”,并为礼义廉耻下了个定义:

  “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看来老蒋为了凑足四个字,把句子弄得“四平八稳”,不得不委屈一下中国文字,把通常不做四字重复的词语也弄成四字重复词语了,什么“慷慷慨慨”,完全是凑字数。而且他下的定义等于没下,什么样的“规矩”?为谁“牺牲”?都没回答。至于把“耻”解释为“轰轰烈烈的奋斗”,也实在叫人怀疑老蒋的中文水平。

  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四大家族带头贪污腐化,各级官员无不跟风自肥,不仅使国民党失去民心,失去政权,也让它提倡的八德四维跟着遭了殃,经常用作反讽。据说有人送给国民党一位显要人物的挽联就是这么两句:

  上联:忠孝仁爱礼义廉

  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含义是:无耻,忘八。

  中国传统道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对错是非,一切由地位和尊卑关系来决定,基本都可以加个“盲”或“愚”在前面修饰。忠是愚忠,是不问君主对还是不对的,只要你是臣民,你就得忠于君主,不然就不是好臣民。孝是愚孝,不问父母对还是不对的,你都得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孝。

  解放之后,就很少有人谈“传统道德”了,这个很好理解,按照两个凡是的理论,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既然国民党是鼓吹传统道德的,共产党当然没有理由继承过来,跟着鼓吹,代之而起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最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于“集体”和“人民”一向是两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这个道德法则基本属于“解释权在中央”那一类。

  根据列宁的定义,共产主义道德分三个阶段,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只表现在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身上,夺取政权之后,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则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

  静秋是所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即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的阶段,应该是“共产主义道德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她出生起,就没有谁提倡过“中国传统的道德”,只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到了文革初期,更是盛行“破四旧,立四新”,五四时期没破完的,文革接着破,庙宇被砸了,古迹被毁坏了,封资修的一套被踩在脚下了,只要沾个“传统”的边的,都朝不保夕,时刻面临被打倒的危险。传统戏剧被批判了,传统手艺被束之高阁了,传统节日似乎还没停掉,但庆祝方法改变了,舞龙灯舞狮子划龙船都被“破”掉了,谁还敢提“中国传统的道德”几个字?

  当然有人要说,在静秋的年代,“中国传统的道德”是被批倒了,但是她的父母呢?总还是受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的影响的吧?难道他们没有影响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