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第2/5页)

“对对!”

“薛将军此言有理——”

说话间众人已经重新拿起农具,收割起了田地来。

他们是“年富”,但看这样子却没有半点“力强”之意啊!

“时间也不早了,”薛可进轻轻地拍了拍江玉珣的肩,拉着他走向一旁的树荫:“江大人在这里休息吧,如今已经入夏暑气太盛,千万保重身体。”末了终于抬头,大声提醒田地里忙了整整半天的众人去用午饭。

“各位大人也先休息一会儿吧!”

麦浪在烈日之下翻滚,天气忽然变得闷热起来。

此刻,众人竟连呼吸都变得有些困难。

田地虽还未收完,但忙了一上午的他们也到了应该休息的时候。

人是铁饭是钢,眼看田地暂时无法收好,众人纷纷放下手中铁镰向营帐中而去。

“也是,我们先走吧……”

“歇息一会,待吃完再来!”

同样在这里晒了一早上的薛可进擦了擦汗,转身朝江玉珣招呼道:“江大人也一起来吧!”

“是,薛将军。”江玉珣犹豫了一下便点头跟了上去。

-

夏季天气总是变化无常。

时常阴一会晴一会,大雨也说来就来。

去军帐内用饭之前乌云还在远处的月鞘山上,半个小时不到乌云就已布满远天,甚至有向此处蔓延的趋势。

“——报!”士兵跑入江玉珣所在的军帐,单膝跪地向薛可进行礼道,“将军大人!外面恐怕要下雨了。”

薛可进并不着急,而是放下手中的茶杯朝他点头吩咐道:“去叫人用推镰收了那片田地吧。”

这顶军帐内只有他与江玉珣二人,因此薛可进并没有压低声音。

“是,将军大人!”士兵当即领命,从军帐中退了出去。

听到“推镰”这两个字,刚刚吃完午饭的江玉珣也跟着站了起来,同时转身向薛可进说,“薛将军,我也同他们一起去看。”

“不急,”说话间薛可进也起身离席,“我同江大人一起去。”

说着,两人便一道走出了军帐。

浓重的乌云遮住了南边一半的天空。

大雨将要到来之前,平原上连一丝风都没有。

但越是这样的天气,便越是要小心。

等江玉珣和薛可进走回田地边的时候,士兵已经推着推镰来到了此处,并于田间劳作了起来。

雨还没有来,江玉珣索性放下雨伞直接走入了麦田之中,仔细朝士兵手上的东西看去。

“推镰”是一种收割用的农具。

它由木头制成,一端为方便手持的长柄,另一端则有两个叉。

镰刀就被镶在那两二叉之中,且被一横木连接。*

“见过江大人!”

“不必多礼,”江玉珣赶忙道,“先忙吧。”说完便把前面的地方给他让了出来。

“是,大人——”收割一事无比紧要,士兵向江玉珣行了一礼,便推着推镰向前而去。

推镰的横木两侧装有木轮,推起来非常方便,不过转眼他便已向前走了几米。

木轮缓缓碾过早已整好的田地,伴随着木轮的动作,金灿灿的麦秆被拦腰截断,整整齐齐地躺在了田地之中。

看到这里,江玉珣的心中都不由称奇。

——推镰果然和古书中记载的一样好用,不愧为历史上最早的收割机!

薛可进不知在什么时候也走下了麦田,他不由赞叹道:“推镰收割出来的麦田格外规整。”

接着看了一眼不远处坑洼的麦田,有些无奈地笑道:“各位大人忙了半天,还不如这推镰分秒之功。”

他的话语间满是感慨与赞叹,显然也在为推镰的效率所震惊。

江玉珣弯腰捡起一段秸秆,末了站直了身,无比真诚地对薛可进道:“推镰的制作真是多亏了薛将军和勤务处众人。”

“推镰”这东西到现代史早已失传,只剩古书残卷中留有几张图纸。

由于不曾见过实物,江玉珣对其结构的概念也不太清晰。

故而他并没有将图纸交给田庄中的工匠,而是直接送到了薛可进的手中,交由军械勤务处来研究、制作。

——江玉珣没有想到,军械勤务处根据图纸反复试验,最终竟真的赶在夏收之前将它做了出来!

经过反复试验打磨的推镰,不但工作效率高,且真的如古书中记载那般“胜轮走坡”以及“便于收敛”,可以运用在土坡与山地之上。

不只怡河平原可以用,辰江两侧新开出的水田同样可以!

原本挺立的麦秆在此时整齐地铺在了地上。

远远看去,如一大片明黄色的地毯,覆盖了整片田野。

“哎!你看你这话说得!”薛可进赶忙摇头说,“若不是江大人的图纸,我怎么能做出这东西来?”

“这都是前人之功,我只是凭借印象画出它的大概形貌而已。”江玉珣不由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