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2/5页)

除了科考为官外,经商甚至于和西域人打交道,都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每每想到这里,他的心脏便不由因激动而重重跃动。

太阳一点点升起,街巷之内的雾气逐渐散了个干净,科考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见他态度坚决,走在前方的几名家吏也不再催促。

几人背好行囊,转身郑重向同伴行了一礼:“那唐兄,我们就此别过了!”

他们几人从小在宓家做事,书写字甚至数术都不在话下。

几人坚信自己能够成功考取功名,假如今年不幸名落孙山,明年也要吸取教训再来一次。

……今日离开宓府后,他们便不会再回来了。

站在门口的家吏随之敛起笑容,他站直身抬手向相识小半生的同僚回礼道:“就此别过——”

浓雾已在不知不觉间散尽。

简单寒暄几句后,几名家吏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宓府。

马蹄声唤醒了寂静的长街。

直到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于长街的尽头,站在门口的家吏方才转身回到府内。

他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悬在半天的巨日,眼眶也不知在何时泛起了红。

几息后,终于深吸一口气,轻轻低喃道:“珍重。”

“隆隆”的钟鸣响彻整座昭都。

身着黑衣软甲的玄印监骑马将卷题送入考场。

无数人于同一刻落笔,在卷题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周“扫盲”还没有推广多久,大部分百姓的知识水平仍不足以支持他们坐上考场。

因此这一回科考的报考人数不多,全国上下加起来也就几万人。

最终选拔出的官吏,也只有数百个。

——江玉珣不急着第一年便填满基层的空缺,故没有考上的百姓也不会因此而焦虑。

这一次科考的题目涉及学科众多。

除了基础学科以外,农学、地理等都有所考量。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各地风土人情与当下时政。

这几点此前从没有书写过,考生们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在江玉珣看来,第一场科考的成绩虽普遍有些不尽如人意。

但是选拔上来的人才的出身却分布得格外均匀。

“江大人,这是筛选出来的考卷……”玄印监统领齐平沙小心上前,将糊了名的考卷放在了江玉珣的桌案上。

此次科考意在选拔为百姓做实事的基层官吏,因此大部分都是客观题。

但江玉珣仍留了几道主观题,用来寻找有见地的人才。

坐在一旁的庄有梨将视线落在了那一摞考卷上,忍不住好奇地问江玉珣:“这些考卷是如何筛选出来的?”

江玉珣一边展卷一边随口回答道:“考卷的客观题已由诸位大人审阅并打出了分数,这些考卷都是八十五分以上的。”

这是第一次科考,江玉珣没有想过直接将制度推向完善的地步,只想走出“从无到有”这一步。

因此便将客观考题制成了百分制的考卷。

“……我明白了。”庄有梨若有所思道。

这张考卷考的是大周的国情。

在江玉珣看来,一个人不了解大周的人策回答得再好都没有意义。

因此他便命人将八十五分以上,被列入“上等”的考卷全部收集了起来,如今便要一张张看去。

大周幅员辽阔,单单是收集各地的卷子并统一阅卷就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仙游宫内秋意渐浓。

天黑的时间也逐渐变早。

江玉珣和庄有梨简单聊了两句后,便伏案读起了卷。

他手握朱笔,一边看一边埋头在考卷上写写画画。

时间已经不早,坐在一旁帮他整理卷题的庄有梨忍不住轻轻地打了个哈欠。

同时抽空借着铜灯内的烛火看向江玉珣……眼前的人神情认真,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除了日渐成熟外,身上的气质也与陛下越来越像。

总之,变得愈发有气场了。

……

北地战事结束后,天子也不似过往那般忙碌。

按理来说,评卷一事自当由天子完成。

可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全权将此事交给了江玉珣来办。

甚至就连最后的三甲,也是由江玉珣排出来的。

应长川此举无异于将无上的权威交到了江玉珣的手中。

往后大周基层官吏,又在无形之中与江玉珣多了一层“师徒”的关系。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天子似乎并不将分权一事放在心上。

但此举却于暗中在大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经此一事,所有人都知道:天子对江大人何止是放心?

简直是将半张龙榻分给了他坐!

若做出这种事的是其他君主也就罢了。

可他却是曾以专断独行而闻名的应长川……

每每想到这里,就连那些远离朝堂,不曾亲眼见过江玉珣与应长川相处情景的老臣或贵族都忍不住好奇——江大人与陛下究竟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