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信号(第4/4页)

“哪有两样都给同一个单位的?省先进没有,这回市里不是有她吗?”温副主任笑道。

“办了这么大个交流会,再没有,市商业局那帮人干脆别干了。”老罗冷哼,“对了,我听说她家陈寄北今年也是市先进,这全市就十个,他们两口子占了五分之一。”

“要不是他俩工龄不够,早就该有他们了。”车主任说。

老罗一想也是,“全省都没几个会做圆肚子木桶的,她家小陈一去,土产不仅不用出去找人修找人做了,还能接其他厂做桶的活,这桶都快成他们单位特产了。”

提起陈寄北,老罗不免想起胡副主任那句口头禅,“这个老马。”和胡副主任一样摇摇头。

“老马也快要退了。”温副主任说,“听那意思,他准备直接退,不想多延了。”

“他不想多延了?”老罗有些意外。

车主任也没想到,“退休了工资可没现在高,再说何二立现在能接手木匠房了?”

“二立现在已经能把桶做出来了,就是速度差点,再练个半年,应该能提一提。车间要实在不放心,大不了我退了之后过来盯着点,反正我在家也没事干。”

马四全坐在酿造车间办公室里,这番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至于工资少……”

他看向刘主任和胡副主任,“你们也知道我没别的心思,就一个儿子,手还不太好使。我准备跟厂里打申请,退休后我还回来帮忙,让小宝来厂里当警卫。”

警卫的工资跟八级工,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

他退下来,还愿意无偿回来帮忙,只想给儿子找个工作,厂里八成不会反对。

厂里果然没有反对,转过年七月,马四全退休,马小宝也正式成为了食品厂的一名警卫。

夏芍跟陈寄北去喝何二立女儿的满月酒,何二立还说起此事,“给他找个班上就对了,省的他整天在家摇晃。当初他就是没事干,才会跟一群不务正业的瞎混。”

说这话的时候,何二立完全忘了自己当初也是那不务正业的一员。

金美云上月初生了个女儿,他正抱着自家闺女给好友瞧,“看到丽华这腿没?助产士说了,她这种手长脚长的将来肯定长大高个。还有她这嗓门,刚下生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儿子。”

话音刚落,怀里的小婴儿就大哭起来,嗓门大的几乎能掀翻屋顶。

“你们看你们看,我没说假吧?”

何二立个当爹的还与有荣焉,看得何婶儿拍了他一把,赶紧将孙女抱去喂奶了。

夏芍也听他吹闺女吹得耳朵都快起茧了,转移话题,“厂里要开始招家属工了,你知道吧?”

“知道。”何二立说,“我已经把美云的名字报上去了。还好当初听了你的,丽华一下生就花钱找人,给美云把户口落了,不然不知道错过今年,还得等几年。”

夏芍是62年的家属工,如今已经是66年了,足足隔了四年。

何二立说的是这个,夏芍却知道要是错过了今年,要等的恐怕就不止四年了,甚至等不到。

改革开放后知青返城,各大工厂也开始招工,允许退休工人的子女进厂接班。但工作岗位和返城的人数远远不成正比,到时候别说找工作,想落个户口都难。

金美云也是运气好,卡在食品厂招家属工之前落了户口,孩子刚满两个月,她就去食品厂报到了。

人分在了酱菜车间,两口子每天一起来上班,把孩子送去何婶儿那里,晚上又一起下班,接上孩子回家。何二立个废柴蹬不动自行车,有时候还要换金美云带一会儿他。

也就在这些家属工努力适应着生产的时候,江城出现了戴着红袖标的学生。

夏芍中午下班,正碰上一群年轻面孔操着外地口音,挺胸昂头,去附近的国营饭店吃饭。

那抹鲜艳的红像一个信号,昭告着什么的来临。

夏芍神色不觉变得肃穆,正要等那行人过去,吕大爷在身后叫她:“小夏,有你的电话!”

见她回头又补充:“是个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