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第3/3页)

小说第三部分里,叙述者跋山涉水,步行来到位于的里雅斯特海湾高原的喀斯特地区。像坐落着玛雅文化丰碑的自由热带稀树草原一样,喀斯特地区也开启了其民族的历史,创建了辉煌的文化。那充满神奇的灰岩坑地貌教诲他观察和区别一个个原始图像和本原形式,去发现它们的相互关联。喀斯特风使得他的感官变得敏锐,他在这里发现了“那些毫无用处的东西获得了价值”,并且能够用语言将它们启人深思地关联在一起。旅途中,一个人工开发的、肥沃的大灰岩坑吸引住这位旅行者渴望的目光,向他预示着一个可能的未来,即使发生核灾难,而在他看来,人们也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新的开始。显而易见,在叙述者的意识中,历史回忆与现实思考在这里融合成一个理想的生存图像。最后在那所农业学校的教堂墙上,菲利普发现上面刻着哥哥的名字。叙述者寻找失踪哥哥的踪迹之旅在喀斯特地区圆满结束。伴随着叙述,叙述者成功地使哥哥的踪迹付诸文字,让回忆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

“叙述,没有什么更现实的东西比得上你,没有什么更公正的东西比得上你,你是我最神圣的东西。”因为“叙述的阳光,永远会普照在那只有伴随着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够被摧毁的第九王国之上”。叙述者结尾对叙述的无比赞颂深切地体现了这部小说重现历史经历的叙事意图之所在。可以说,小说《去往第九王国》的叙述在回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交织中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乌托邦色彩,渗透了作者对人性生存的美好渴望。

我们选编出版汉德克的作品,意在能够不断地给读者带来另一番阅读的感受和愉悦,并从中有所受益。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韩瑞祥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