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批判时政的思潮和讽喻诗歌的兴起(第3/3页)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闻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在离情、乡思、孤独等种种复杂的愁绪之中,最折磨诗人的还是愧对所在州邑离乡流亡的百姓。韦应物反映现实的诗歌,主要采用古体。如《杂体》五首其三“春罗双鸳鸯”,就采用魏晋古体形式,描写民间织妇之苦,讽刺长安豪家的奢侈。虽非乐府体,但用对比的写法,对后来新乐府诗也有明显的影响。《采玉行》、《夏冰歌》则是比较标准的新题乐府了。所以白居易把他和杜甫的新题歌行视为新乐府的先导。

韦应物山水隐逸诗成就很高,风格高雅闲淡,较王孟山水诗孤清幽冷,能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滁州西涧》即为其名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鸟鸣声声更见林涧的静谧,风潮急骤反衬出野渡的寂寞,虽是无人之境,却自有一种自甘寂寞、悠闲自在的意趣深可体味。《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人把道士炼丹的生活分解成涧底采薪柴、归来煮白石的两个情节,既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又洗净丹汞气息。结尾泠然一问,竟使道士化为虚无,只有风雨飘萧、落叶纷飞的空山,幻成无限迷惘和空寂。他的山水田园诗再现了陶渊明和王维的真趣,同时又将盛唐山水田园诗优美清空的意境引向萧散淡冷,在中晚唐和宋代,特别受到白居易和苏轼的推重。

除了以上三位诗人以外,戎昱、戴叔伦也都写过新乐府。如戎昱的《苦哉行》五首写唐王朝借回纥兵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戴叔伦的《女耕田行》写壮丁抽尽,农村惟有女子耕田的情景,都是这一时期新乐府的佳作。从以上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现实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揭露战乱造成的民生凋敝的现状,为不堪徭赋重压的人民大声疾呼。作者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或身为刺史县丞,或为幕僚宾客,对下层社会有较深入的体察。这也说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盛唐文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已转为切切实实地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精神,而诗歌的风雅观念,自然也就由颂美为主转向哀刺讽喻。中唐批判现实的讽喻诗的潮流正是由此开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