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南唐词(第2/3页)

词里的春恨没有局限于男女相思,而是探究谁是春风落花的主人,对主宰青春的造化提出追问;回首三峡暮色,固然是因为青鸟不至而想象巫山云雨之意,但更多的还是对水流不断的无奈。这就使青春苦短、时不待人的常见主题有了新颖的表现,而且使小楼中不见离人音信的春恨开扩到长江天际的壮阔境界中去。其二写秋思: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近人王国维极赏首二句,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王安石最欣赏“细雨”二句。西风吹损荷花,人的韶华年光随之一起憔悴,也正是思妇自伤迟暮之意。而青春老去,与离人仍然只能在梦中相见,自然怅恨无限。鸡塞即鸡鹿塞,在汉之朔方郡(今陕西横山县西),可见梦中之人正在戍边。梦醒之时正是细雨绵绵、寒意袭人之际,梦中鸡塞似在咫尺,而醒后回味已是天涯,以吹笙排遣愁闷,直吹到最后一曲,只是更添寒意而已。二句合而观之,则梦醒之人迷惘孤清的姿态神思自可体味。词虽以思妇为依托,但渗透着作者自己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后主李煜(937—978),字重光,961年即位。金陵被攻破后,投降宋朝,封违命侯,又改封陇西郡公。他的著作很多,但多已散失,词现存三十余首,却能以少胜多,艺术成就很高。他的词风可据其遭遇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二十余首,以写宫中生活为主,表现了才情蕴藉而又多愁善感的特点。有的能洗尽宫廷富丽词彩,语言富有创造性。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此词妙在善用具体的景物形容无形的愁恨。落梅拂了一身立刻又满了,不仅见出他在花下痴立低徊已久,也烘托出如落花般纷乱的惜春之情。以春草喻恨,乃因绵绵芳草,远接天涯,正如人行多远,离恨也有多远。“更行更远还生”,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与春草离恨的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妙肖入神。《长相思》:

云一,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这也只是写女子在秋夜听雨不眠的情景,但量词和叠字的使用很有特色。为青紫色绶,这里比喻一把青丝;玉一梭指玉簪一枝,与淡淡颜色薄薄质地的罗衣和一弯黛眉一起,仅稍事勾抹,一个不事梳妆、天然淡雅的思妇形象便跃然纸上。再添上两三棵帘外芭蕉,就活脱是一幅人物写意画。《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衣声从南北朝以来,不知被多少诗人写过。这首小令直咏本题,利用体裁的短小,只是描写一声声寒砧随着风断断续续与月光一起传到闺人帘外,省略所有情语,便含蓄有味。

李煜于40岁后亡国北上,待罪被囚,留居汴京,过着以眼泪洗面的日子,写下了一些哀伤身世、寄托故国之思的名作。如《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昔日的繁华和春风如今都只能在梦魂中重温了。《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忽忽,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春去花谢岂只因时光匆匆,更因为风雨的摧残。用流水来比喻人生无可挽回的长恨,是李后主的一大创造。又如《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写春将尽时,五更天气,听到帘外潺潺雨声,因不耐晨寒而回想梦里贪欢的情景,从与眼前生活相反的梦境体会醒来一切皆空的凄凉滋味,也道出了往事如梦的无限感慨。“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概括了一般人通常会有的人生体会,又深切地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悔恨。“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将已流、已落、已去之后的无奈,比之未流、未落、未去之时的情景,见出梦中与现实、昔日与今日的差别,有如天上比之人间,种种复杂的情绪都概括在岁月流逝无可挽回、天上人间无可改变的含浑意象之中。全词直抒心胸,一空倚傍,不靠景物烘托,非情深者不能。《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