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清照(第2/4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徧《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上片直写离别后懒于梳洗的愁闷,“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用否定病酒和悲秋来强调新瘦原因在于“离怀别苦”。下片“武陵人远”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逢仙女的故事,俞平伯先生指出唐人王涣有“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惆怅诗》)句,“秦楼烟锁”用秦穆公小女弄玉秦楼吹箫的故事,与词牌名相合。比喻神仙眷属般的夫妻不得不离别。“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段,能在熟语中出新:楼前怅望远人,词里写得太多,但这里说只有楼前流水懂得自己终日凝眸,加上顶针格的大胆使用,语如流水,婉转复叠,文字直白而情意深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也是送给赵明诚的词。兰舟上望见雁行,引起对远方锦书的盼望。花与水的各自飘流为眼前所见,又自然引出两人分居的处境。最后借用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换一种说法,以“才”和“却”强调“下眉头”和“上心头”的紧连紧接,反倒更能表现出深藏在心头、时刻都放不下的愁情。这些词同是写闺思离情,艺术构思又别出心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感情。

李清照前期作品以深挚清隽、含蓄秀婉的闺情词为主,但有一首《渔家傲》却能别标奇格,展现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另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以《远游》、《离骚》的构思来写小令,在北宋词中也是极为少见的。词题为记梦,梦中展现的是拂晓时分云雾海涛混茫一片、银河闪烁、千帆竞舞的幻境。空中传来上帝殷勤的垂询,正是她在梦幻中对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归宿的自问。她像屈子那样上下求索,坦率地表白了路长日暮、惟恐无所成就的急迫感,希望能做一番展翅万里的事业,而不满足于仅以惊人之文辞名世。但最后她愿大风将自己的篷舟吹到三山,却归于远引高飞、永离尘俗纷扰的仙境。在这首词里,她将古来士大夫所不断歌咏的急于用世之心和高蹈远俗之想融合在一个含混缥缈的梦境中,借用屈原、李白的浪漫意境表现出来,展示了这位女词人可与大丈夫相比的远大抱负,也流露了人生追求无着的渺茫之感。风格的豪放、想象的瑰奇、笔意的飞动,使这首词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

李清照43岁时,金兵南下,故乡沦陷。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病故。她孤身一人,在浙中奔走逃难,平生积聚的金石书画丧失殆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后,她的词转为表现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由于这种个人经历是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因此她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与当时无数流亡者的感情也是相通的。出于对南宋苟安政局的不满,她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直接指责朝廷的懦弱无能。著名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忧愤之心溢于言表,辞气之雄,足以立懦起顽。这种刚烈的气概,虽然主要表现在她的诗里,但与她在词里所抒写的悲切凄苦的心情,同样是出于深沉的忧国之念和恢复之志。

李清照后期词里的悲哀是深入到骨髓的。因此词风自然转为缠绵凄苦,深沉感伤,“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由于这刻骨铭心的伤痛,她的抒情艺术也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较有代表性的是她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