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清照(第3/4页)

此词通篇直抒愁怀,但与她早年所写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所以感情也更深沉哀痛。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历来为前人所激赏。“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描写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事实上,主人公遗失了的一切是寻也寻不回来的,这种寻觅,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北宋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寞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时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显示出来了。环境的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心情的凄戚,后感于内,十四字分三层说,由浅入深,沉痛无比。秋末忽寒忽暖的天气,已使人适应不易,见到由北南来的大雁,又添了一层国破家亡的天涯沦落之感。满地黄花,黄昏细雨,独自对窗,更增人悲感。这一天从早到晚,所感所闻触处生愁,自然是一个“愁”字所无法包容得了的。全篇纯用口语,仄声押韵,不避生险,使节奏较慢的长调,读来声情急促,心中无限痛楚抑郁之情喷薄而出,一泻无余,而又表现得极其深厚委婉,自然动人。〔1〕另一首《永遇乐》作于晚年流寓临安时: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2〕,簇带争济楚〔3〕。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人由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引起盛衰之感,抒写了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虽是染柳烟浓的融和天气,她却因担心“次第岂无风雨”而谢绝了来邀她出外游赏的诗朋酒侣。这就显示出她历尽沧桑之后对一切都感到变幻莫测而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眼前的景物引起她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的回忆,对照自己“如今憔悴,风鬟雾鬓”的形象,觉得还不如像小户人家妇女那样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里不仅写出了黍离之悲和人我苦乐之别,也透露了她晚年生活处境的潦倒。《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狂风摧花、落红满地,正像词人所遭受的人生灾难,经过一场重大变故,“物是人非事事休”,纵然听说双溪春尚好,也未尝没有泛舟一游以排遣的想法,却在未游之前,便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有了重量,可以用船来载,设想新颖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压在词人心头难以承担的感情重负。

有时她的心情也会因天气而有所好转,《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4〕,扶头酒醒〔5〕,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年轻时所写的寒食词里那种轻柔骀荡的情调,在这里已变成恼人的凄风苦雨,日日赖以解忧的惟有作险韵诗,喝扶头酒。这种寂寞的滋味已不是早年的闲愁可比。征鸿到春天又将回到北方,但万千心事却已无处投寄。由于词人长期将自己封闭在重门紧闭、帘垂四面的小楼里,一旦偶然看到外面清新的晨露和新生的桐叶,也不禁被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唤起了几许生趣。“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语出《世说新语·赏誉》,并非作者的创造,但用在这里非常贴切,犹如己出。它使人想到潘岳《悼亡诗》里的“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雪化春回的新鲜感受更反衬出长期沉浸在哀伤中的心情;又令人想到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当长久与大自然隔绝之后,偶尔看到季节更迭中万物的新生,词人也情不自禁地有了探看天气晴未的愿望。前人多赞结语开朗,另转一语,十分“奇俊”。其实这正是作者在真切地体会了这种新的生命感受之后,融化和发展了魏晋古诗意境的结果。

李清照是人所公认的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她有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区分诗词之大别,并历评五代到北宋诸公歌词,颇有锋芒,是词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词的重要文章。她说:“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对于南唐君主的文雅新奇虽加肯定,但认为是亡国之音。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无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她认为主要是因为“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即歌词讲究音律。所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她对前代的大词家评论很苛,首先排除了不协音律的“句读不葺之诗”,指出词与诗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讲究五音六律、清浊阴阳;其次在那些符合音律的词家中,她批评了词语低俗、无铺叙、少典重、少故实、多疵病等各种弊病。反过来可以看出她理想的词应当是:合乎音律、词语高雅、风格典重、有情致、有故实、善铺叙、表现精致。她虽然在《词论》里没有提到周邦彦,其实这些见解都在《清真词》里得到了体现。这篇《词论》观点比较偏激,但也反映了词在从“小歌词”发展为一种被大家广泛重视的正式文体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认识这种文学样式区别于诗文的特质,以及如何形成其特殊的艺术表现规范,已经产生了进行理论探索的要求。如果说周邦彦是通过他的创作反映了这种要求,那么李清照就是这种理论探索的先行者。《词论》的主要意义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