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张炎和姜派后继(第2/4页)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37〕。

上片都是从新月又弯又细的形状落笔:柳梢头一弯新生的月痕,花丛间淡淡的月色,刚把初暗的天空划破一线,便有了要团圆的迹象。人们朝着新月深深下拜,想象着月亮上“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的景象。新月太细,好像尚未画稳的眉毛,可能是嫦娥还带着离恨。最可爱的是秋天挂起珠帘,新月正像小小的银白帘钩。这一段显示出作者善于描状的工细笔致,但是如果没有下片的寄托,上片也只是徒然以形似取胜而已。下片全从新月不圆的形状立意,感叹月似金镜难补,希望重赋清光,都是扣住新月“犹带离恨”、月光较淡的特点,比喻山河破碎,难以复圆。最后试待它“窥户端正”,并在圆月之中见出大地山河的完整影子,也是借盼望月圆寄寓故国重光的梦想,在无穷哀感外还能表达出一片热肠。其余如《水龙吟》(落叶):“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齐天乐》(蝉):“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物,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等,不但咏物神似,且能融心境和作者自己的影子于物象之中,在身世没落之感中交织着凄凉的故国之思。就咏物的造诣而言,确能自成一家。

张炎(1248—1317?)字叔夏,号玉田,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其先祖为主战派名将张俊。曾祖和父亲均为著名词人。元兵南下,斩其祖父,籍没其家,所以张炎的家国兴亡之感比一般人更深切。他著有《词源》二卷,是一部研究词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音律的部分是了解宋代音乐结构、解读宋乐谱和词曲歌唱规则的宝贵资料。词集名《山中白云》,计三百首,宋亡之后的词居多。张炎论词主张协音合律,作词必须能歌,甚至不惜改变字义以适应音律。又要求雅正含蓄,主要在句法、字面、用典上下功夫,并提出以“清空”为词的最高境界。在创作方面,他将咏物词发展到极精巧深微的境地。所作《南浦》一词赋春水,写景如画,体物极其工细: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这首词是将春水当作物来赋咏,所以处处写景都能取春水之神:上片从初春写到暮春,在水色变换中自然完成季节过渡:波暖水绿时,是春晓时节。而待到落红随浪流去,已是春将归去之时。“荒桥”两句,写春水上涨,柳阴变深,化用北宋徐俯的《春游湖》:“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但更强调了断桥的“荒”意和扁舟的“小”字,比徐俯更善于烘托水面的宁静空阔和满湖阴阴的绿意。最后池塘满是芳草,春天已经老去。下片化用前人“溪女洗花染白云”、“流水绕孤村”等诗句以及曲水流觞、刘晨入桃溪的故事,就春水的踪迹来写:它和着花香从空山流出,绕过孤村,在兰亭供人流觞,最后留下两岸碧桃,引人进入游仙的遐想。由于善于变化活用前人诗境,情思宛转,因而被人称为“张春水”。又有《解连环》(赋孤雁)也很著名: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况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38〕。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孤雁是前人常咏的题材。这首词不仅融化了许多著名的同题诗句来描摹孤雁姿态,且从孤雁的心理活动展示出孤雁北飞的一路景色,构思颇新。开头用杜牧“云外惊飞四散哀”(《早雁》)及崔涂“寒塘欲下迟”(《孤雁》)等诗意,写大雁在由南向北飞的途中离群的孤凄,楚江寒塘的水国景色和沙净草枯的茫茫前程也都从孤雁眼里见出。“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两句,将雁行排成人字和雁足捎书的两层意思合起来说:孤雁不成行,在空中只见一点,所以写不成字,双关写不成书,只能寄去一点相思之意,下面又紧接苏武在北海牧羊因雁足捎书而得以归汉的故事,非常巧妙自然。下片化用杜牧“长门灯暗数声来”(《早雁》)、钱起“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孤雁》)以及陆游“冷云深处宿菰芦”(《闻新雁有感》)、崔涂“暮雨呼相失”(《孤雁》)等诗句,写孤雁一路飞过长安,向着玉关,又思念着伴侣的心理,暗自希望在玉关突然相见,那时就和双燕一样,不再孤单了。结尾以双燕反衬孤雁,这种章法词家视为咏物正格。以前咏孤雁多写离群南飞之雁,此词却从孤雁北归设想,其中的家国身世之感隐而不露,耐人寻味。因“写不成书”两句尤其新颖,张炎又被称为“张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