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沙复明和张宗琪(第2/4页)

不过,沙复明错了。他的如意算盘彻底打错了。就在沙复明一个人心旷神怡的时候,张宗琪的老到体现出来了。张宗琪说:

“给你十二万,没有问题。但有一点我要和老朋友挑明了,我手上可没有现款。你要是愿意,可以等上几年。钱我不会少你的。这个你一定要信得过我。你什么时候想走,我们什么时候签。”

这一步沙复明万万没有料到。他几乎被张宗琪噎住了。他想起来了,就他在盘算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多么的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向张宗琪开口。等他鼓足了勇气、开了口,他知道了,张宗琪一直都没有闲着。他也在盘算。比他更周密。比他更深入了一步。比他更胜了一筹。沙复明后悔自己的莽撞了,不该先出招的。现在倒好,被动了。沙复明一下子就不知道嘴里的话怎么才能往下续。不能续就不续。沙复明吊起嘴角,笑笑,摁了一把腰间的报时钟。时间也不早了。没有比离开更好的了。沙复明就掏出钱包,想埋单。张宗琪也把钱包掏出来了,说:“一人一半吧。”沙复明脱口说:“这是干什么,就一杯茶嘛。”张宗琪说:“还是一人一半的好。”沙复明点点头,没有坚持,也就同意了,心里头却一阵难过,说酸楚都不为过。这“一人一半”和当初的“一人一半”可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俩的关系算是到头了。

当初合资的时候,两个人盘算着创建“沙宗琪推拿中心”的时候,“一人一半”可是沙复明最先提出来的。那时候他们俩还是上海滩上的打工仔。沙复明非常看重这个“一人一半”。“一人一半”并不只是一种均利的投资方式,它还包含了这样的一句潜台词:咱们两个都做老板,但谁也不是谁的老板。老实说,沙复明这样做其实是有些违心的,他特别看重“老板”这个身份,并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说起来也奇怪了,盲人,这个自食其力的群体,在“当老板”这个问题上,比起健全人来却具有更加剽悍的雄心。几乎没有一个盲人不在意“老板”这个独特的身份。无聊的时候沙复明多次和同事们聊起过,沙复明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差不多每一个盲人都怀揣着同样的心思,或者说,理想——“有了钱回老家开个店”。“开个店”,说起来似乎是业务上的事,在骨子里,跳动的却是一颗“老板”的心。

沙复明情愿和张宗琪“一人一半”,完全是出于对张宗琪的情谊。在上海,他们两个是贴心的。他们是怎么贴起心来的呢?这里头有原因了。

和所有的推拿师一样,沙复明和张宗琪在大上海过着打工仔的日子。十里洋场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对他们两个来说,大上海就是两张床:一张在推拿房,那是他们的饭碗;一张在宿舍,那是他们的日子。推拿房里的那一张还好应付,劳累一点罢了。沙复明真正惧怕的还是集体宿舍里的那一张。他的床安置在十三个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头,十三个平方米,满满当当塞了八张床。八张床,满打满算又可以换算成八个男人。八个男人挤在一起,奇怪了,散发出来的却不是男人的气味,甚至,不再是人的气味。它夹杂了劣质酒、劣质烟、劣质牙膏、劣质肥皂、优质脚汗、优质腋汗以及优质排泄物的气味。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令人眩晕的气味。这是特殊的气味,打工仔的气味。

沙复明和张宗琪居住在同一个宿舍。沙复明是上床,张宗琪也是上床。面对面。两个人平日里很少讲话。终于有一天,他们之间的谈话多起来了——他们的下床几乎在同时交了女朋友了。

下床有了女朋友,可喜可贺。当然了,不关他们的事。可是,两个下床却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举动,几乎就在同时,他们把女朋友留下来过夜了。他们扯来了几块布,再用图钉把几块布摁在了床框上,这一来三面都挡严实了,隔出了一个封闭的、私有的空间。天地良心,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头,他们绝对是自律的,克制的,通宵都没有发出不恰当的声音。真是难为他们了。然而,当事人忽略了,无论他们怎样努力,他们所能克制的只是声音,他们不可能克制身体的基本运动。他们在动,床也在动。这一动上铺也就跟着动,比下床的幅度还要大。沙复明躺在上铺,张宗琪也躺在上铺,他们的身体凭空出现了一种节奏。这节奏无声,均衡,无所事事却又干系重大,足以要人的命。他们只能躺着,若无其事,却欲火焚身。

沙复明和张宗琪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在私下里开骂了,也骂娘,也抱怨。同病相怜了。他们没病,他们就是硬邦邦地同病相怜了。这个罪不是谁都可以忍受的。别人不了解,他们了解。他们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是相同的,怨恨是相同的,煎熬是相同的,郁闷是相同的,自我解嘲也是相同的。他们只能相互安慰。他们很快找到了相同的理想,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多好啊!怎么才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呢?答案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