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沙复明和张宗琪(第3/4页)

沙复明和张宗琪绝对算得上患难之交了。一起从“火海里”熬出来,不是出生入死又是什么?不夸张的。他们对“打工”恨死了,换句话说,他们想做“老板”想死了。因为有了这样共同的和热切的愿望,两个人决计把资金合起来,提前加入到老板的行列。沙复明说:“你一半我一半,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沙宗琪推拿中心’。”上海的门面太贵,那又怎么样?回南京去!——哪里的生意不是生意。

沙复明当机立断,他把张宗琪带到了南京。为什么要说沙复明把张宗琪“带”到南京呢?原因很简单,南京是沙复明的半个老家,是他的大本营。张宗琪却和南京没有任何关系,他的老家在中原的一个小镇上。总不能把推拿中心开到偏僻的小镇上去吧。

“沙宗琪推拿中心”的建立是一个标志,这标志不是沙复明和张宗琪由打工仔变成了老板,不是。这标志是沙复明和张宗琪由两个毫不相干的打工仔变成了患难兄弟。他们的友谊建立起来了,到了巅峰。其实,从骨子里说,沙复明和张宗琪都是不甘心的。沙复明原先的理想是开一家“沙复明推拿中心”,张宗琪呢?一样,他的心思是开一家“张宗琪推拿中心”。但是,既然是患难之交,生死之交,“沙复明”和“张宗琪”哪里有“沙宗琪”好?沙复明就是沙复明,有沙复明的父母。张宗琪就是张宗琪,也有张宗琪的父母。“沙宗琪”就不一样了,“沙宗琪”没有父母,沙复明就是“沙宗琪”的父亲,张宗琪是也“沙宗琪”的父亲。他们不只是当上了老板,他们还是一个人了。他们是进取的,勤勉的,他们更是礼让的,尽一切可能来维护他们的友谊。他们为自己的友谊感动,也为自己的胸怀感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以同怀、同胞视之。

严格地说,沙复明和张宗琪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矛盾。当然,这句话也是不对的。一起做老板,矛盾是有的。小小的,鸡毛蒜皮的。——那又能算是什么矛盾呢?为了友谊,弟兄两个一起恪守着同一个原则,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说。一说就小气了,谁说谁小气。兄弟嘛,双方都让一让,一让就过去了。要说没有矛盾,怎么可能呢?毕竟是两个人,毕竟是一个企业,毕竟要面对同一个集体。再有矛盾,只要双方都不说,双方都显得很大气,不计较。这样多好。

嘴上不说,心里头当然有不痛快。沙复明的不痛快是张宗琪从来不管事,得罪人的事他从来不做,钱还比沙复明挣得多。过于精明了。张宗琪的不痛快正好相反,他到底也是掏了八万块钱的人,也是老板,忙过来忙过去,推拿中心似乎是沙复明一个人的了,一天到晚就看见他一个人吆三喝四。沙老兄太过虚荣。

沙复明虚荣。他特别看重老板的身份,其实也看重钱;张宗琪看重钱,骨子里也看重老板的身份。因为合股的缘故,他们每个人其实只是得到了一半,总有那么一点不满足。日子真是一个经不起过的东西,它日复一日,再日复一日,又日复一日。积怨到底来了。“怨”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积”怨。积怨是翅膀。翅膀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张开来,朝着黑咕隆咚的方向振翅飞翔。

不过,友谊到底重要。两个老板私底下再怨,到了面对面的时候,都尽力做出不在乎的样子。没事。这是一种努力。是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也是无用的、可笑的努力。现在回过头来看,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最坏最坏的一样东西就是努力。努力是毒药。它是慢性的毒药。每一天都好好的,一点事都没有。怕就怕有什么意外。在意外来临的时候,慢性的毒药一定会得到发作的机会。强烈的敌意不仅能吓别人一跳,同样能吓自己一跳。当初要是多吵几次嘴就好了。

但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重要的是,作为老板,两个人都是盲人。可是,既然是推拿中心的老板,他们的关系里头就不仅仅是盲人,还有和健全人的日常交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盲人自有盲人的一套。他们的那一套是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健全人一搀和进来,麻烦了。说到底盲人总是弱势,他们对自己的那一套在骨子里并没有自信,只要和健全人相处在一起,他们会本能地放弃自己的那一套,本能地利用健全人的“另一套”来替代自己的“那一套”。道理很简单,他们看不见,“真相”以及“事实”不在他们的这一边。他们必须借助于“眼睛”来判断,来行事。最终,不知不觉的,盲人把自己的人际纳入到健全人的范畴里去了。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其实是别人的判断。但他们疑惑。一疑惑他们就必须同时面对两个世界。这一来要了命。怎么办呢?他们有办法。他们十分自尊、十分果断地把自己的内心撕成了两块:一半将信,另一半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