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莫尔传 关于宗教(第4/6页)

在月杪或除夕的晚上,他们在教堂聚集,集体禁食,以此感谢神庇佑他们安全地度过了一个月或一个年,现在到了末了的日子。第二天早上,是朔日或元旦,他们又成群赴教堂,祈祷接下来这一月或这一年能使他们幸福繁荣,因此朔日或元旦成为象征吉祥开始的节日。

不过每逢末了的节日,在去教堂之前,妻子跪在丈夫面前,儿女跪在父母脚前,诚心忏悔自己犯下的过错,并祈求亲人的宽恕。正是这样,所有的家庭不和睦现象都得到了解决,人们可以带着纯净的心去教堂祷告,因为内心带着愧疚去献祭是对神的亵渎。所以人们如果憎恨某人,就会在去教堂之前和那人言归于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以免遭到上帝的责备。

人们来到教堂后,分为两方,女左男右就座。每家人的男子坐在他们的父亲前,女子坐在她们的母亲前,这样就让家长不仅在家管束子女,在外也可以监督子女的言行举止。他们还发现,年轻人和年长的坐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防止小孩子在一起嬉戏打闹,影响人们对神虔诚敬畏的祈祷,只有诚心祈祷才可以更好地增进德行。

乌托邦人从不杀牲畜作献祭用。他们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慈悲的上帝是不愿意看到流血和杀戮的。他们燃烧大量的烛和各种香料来祭拜神明,这是一种无公害的拜神方式,但是却让礼拜者感到十分慰藉,会使他们更加虔诚地对神明顶礼膜拜,并且使心境得到了净化。其实他们明白,神明就是神明,是不会借助于燃烧的香烛显灵,就像是不借助于人的祈祷一样。

在教堂里祷告的人们身着白色外衣。教士则身披各种颜色的法衣,这些法衣是用很多种羽毛精妙地编织而成,既不绣金,也不镶嵌宝石,材料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般奢华,但是其设计及式样都很精彩,远远超过了那些金银编织的衣物。并且在他们看来,羽毛编织的衣服层次分明,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教士们详细解释了这种神秘,这让人们无法忘记上帝的恩泽,无法忘记自己对上帝应有的虔诚,无法忘记人们之间应尽的义务。

当身着法衣的教士庄严地走出教堂的内殿时,所有的人都叩拜在地上,满怀敬意。这个时候,整个教堂安静无声,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敬畏,就像在叩拜天神一样。大家在地上叩拜了一会儿之后,教士做出手势,他们才起来。之后他们开始在乐器的伴奏声中唱起赞神歌。他们的乐器和我们所见到的在形式上大不相同。他们的乐器本身甚至不能和我们的相比,但是他们的乐器却可以演奏出比我们的更加悦耳的旋律。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实比我们高明。他们的一切音乐,不管是器乐还是声乐,都可以流露出演奏者的自然情感,使音与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管是祷词,还是寄托快乐、慰解、忧虑、悲伤或愤怒的歌词,都可以通过乐器的演奏生动地流露出来。这种音乐可以深深地感动听众,使我们内心激奋。然后,教士和教徒们一起念诵出庄严的祷文。祷文的内容编写迎合了大众的信仰,是大家都可以念诵的,也可以应用到自己身上。在祷文里,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神是万物的缔造者,是统治者,是幸福的赐予者。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神赐予自己的全部恩泽,特别是神让自己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国度并且可以有自己喜爱的信仰不受干涉。如若祷告人理解错了,或者认为比起自己国家的宗教制度还有更优越的宗教制度是被神赞许的,他就请求神慈悲为怀,告知他详细的宗教制度,他情愿听从神指引的任何方向。如果他认为自己国家的宗教制度是最优越的,他的信仰是最正确的,那就会祈祷神赋予他坚定不移的意志,去维护自己的国家制度与宗教信仰,并且引导其他人过这样的生活,拥有敬神信神的观念。最后,人们向上帝祷告,祈求能顺利地从尘世解脱,皈依神明,不过祷告人无法断定这个解脱到来的时间。然而如果因为贪恋尘世虚荣而无法更早地接近神,他们宁愿死于痛苦而皈依神明。念诵完所有的祷词后,人们又在地上叩拜片刻,然后起身用餐。在节日剩余的时间内,他们会去娱乐、运动和练习战术。

我已经力求详尽地给你介绍了这个国家的制度。在我看来这是最优越的国家,也是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国家。在其他国家,人们虽然说是为了公共谋福利,但是每个人确实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走。乌托邦人根本就没有私有财产,大家都热心公事。不否认这两种情况都不无道理。因为在其他地方,不管国家多么烦人,如果人们不为自己着想,就要挨饿。所以他们必然会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将其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然而,在乌托邦一切都是公有的,只要粮仓装满粮食,就不会有人挨饿。这儿的物资分配很公平,没有乞丐和穷人的出现。每个人都是一无所有,而每个人又是衣食无忧。乌托邦的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安居乐业,吃穿不愁,不用烦恼妻子会有所需求,不用担心女孩没有妆奁、男孩饱受贫穷,全家人世世代代都可以衣食无忧地生活,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财富啊。此外,乌托邦人照顾那些曾经从事劳动而现在已经丧失劳动力的人,和照顾仍然从事劳动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