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 东汉和帝熹皇后邓绥(第6/7页)

刘诂年纪已经老大,尚不能理政,郎中杜根等两人上书要求太后还政,邓绥对弟弟都不客气,对外人就更不客气了,立刻下令将两人装入囊中当庭击杀,丢到城外荒野。不想杜根十分命大没死,为了逃命在荒野中装了三天死人,直到眼中都生出蛆来,这才得以逃生。杜根此后隐姓埋名逃到外地,做了十五年酒保,直到邓绥死后多年,这才敢重新回京。这个杜根,也就是后来谭嗣同临死前在狱中绝命书中“忍死须臾待杜根”中所提到的杜根。

对于邓氏家族,邓绥虽然也大封外戚,邓氏兄弟官居要害,整个邓氏一门到此已经是“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但是与自汉代以来那些名义上是太后临朝,实际上却是“定策帷帘,委事父兄”的情况不同,邓绥不是王政君之流,她虽然大封外戚,但政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既不容族人过分掌权威胁到她的地位,也不容族人飞扬跋扈,败坏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声誉,在约束控制族人乱政这一点上,西汉东汉任何一个太后,都比不上她。

邓绥自己自律既严,自然对别人的要求也高,越是亲近的人,要求就越高。尤其是对给予大肆提拔的邓氏家族中人,更是具有绝对不可违抗的权威。长兄邓骘的儿子邓凤因曾向尚书推荐官员,事涉请托,又收过几名将领的良马,事涉结交军官。邓骘知道此事,竟怕得将妻子和儿子邓凤剃成秃头(髡刑),向邓绥谢罪。弟弟邓康对她派来的使者礼数不周以及劝她还政,也被她免官甚至开除族籍。

小皇帝刘诂长到二十七岁,还是活在邓绥的严密控制之中,连朝臣和邓绥的亲弟弟都看不下去,更何况刘诂本人。更何况他的才智平平,更被邓绥挑剔,因此渐渐埋下怨恨。再加上刘胜死后,邓绥又先后挑中了数位皇族子弟作为刘胜的嗣子在宫中抚养,更令得刘诂心怀惊恐,生怕有一天得罪邓绥,被别人取而代之。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四十一岁的邓绥一病不起。邓绥死后,与和帝合葬顺陵,谥号为熹皇后。根据古代谥法,“有功安人曰熹”,正是说明了她的成就被当时人所肯定。

但是邓绥一生铁腕治政,政治上树敌不少,安帝刘诂也不甘久被压制,在邓绥活着时高压下的一切负面情绪,在邓绥死后强烈反弹了。

邓绥死后半个月,刘诂先是大肆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及其亲族,然后先从蔡伦下手,追算当年刘诂祖母宋贵人死亡真相,蔡伦被迫自杀。

接着,有人恰到好处地向刘诂告密,说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经想要废除安帝,改立平原王刘翼。刘诂立即下令,将邓太后家族大加修理。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都被废为庶人;上蔡侯邓骘降封为罗侯,举家遣归封国;尚书邓访举家流放……紧接着邓广宗、邓忠、邓豹、邓遵、邓畅等先后被逼自杀,邓骘与邓凤绝食自尽。在邓绥去世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邓氏家族就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在邓绥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恩师班昭,却在邓绥死前一年已经去世,终于七十一岁。邓绥为她素服举哀,废朝数日,并亲自撰写祭文传记,大加颂扬,又将其子曹成封为关内侯。班昭一世生荣死哀,千古留名,而在邓绥死后刘诂随之而来的报复性大清洗中,却也因为班昭已死,不但不涉及死后之名,连家族也未受牵连。这让我不能不想起若干年前那位班昭的祖姑母班婕妤,班家女子似乎有一种很奇怪的天赋,使得她们能够在各种阴谋和政治和凶险风浪中心,游走自如,轻易脱身而毫发无损。

而其他人就办不到了,执政太后一死,其家族就被覆灭,似乎成了整个汉王朝的一个恶性循环。然而邓绥一生,政绩出众,在她执政之前,外戚宦官轮流掌政,败坏纲纪;在她接手朝政的时候,国库亏空浪费严重,边境不宁;在她执政初期,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种种,仅延平二年(即她执政的第二年),全国就有十八郡地震、四十一郡大水、二十八郡风雹侵袭。

在邓绥的治理下,经济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下仍能获得复苏,社会渐渐安定。邓绥执政,外戚宦官均不能为祸,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百姓安居乐业。她采纳西域都护任留斑超之子斑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她听从虞诩等人良策,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转守为攻,使羌人暴动得平息。百官颂曰:“兴灭国,断绝室,录功臣,复汉室……巍巍之业,可望而不可即,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邓绥积劳成疾,年仅四十一岁就咯血重病而亡。后人评说:“邓后执持朝政以招众谤,所幸者非为一己之私。焦心勤勉,自强不息,排忧解患,惟为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