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凌空 女皇武则天(第5/7页)

武则天对此表示了极其的哀痛,她宣布儿子被病魔夺走,令她这个母亲肝肠寸断。李弘死后被追封为孝敬皇帝,以皇帝的规格为他起了一座“恭陵”,以帝王之礼正式下葬。并以高宗李治的名义向天下发布《孝敬皇帝睿德纪》,对死去的儿子给予极高的评价,并表达极度的哀痛之情。

武则天的悲哀溢于言表,发自内心。这是她最爱的长子,这个儿子的降生,让她从一个宫女成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他曾经是她的荣光,她的寄托,她的骄傲。回忆当李弘八岁时,她陪李治去洛阳养病,让小李弘第一次监国,八岁的小朋友李弘不见了爹妈号啕大哭,令得她心疼无比,连忙把他接回自己的身边。那个长着红通通苹果脸,万分依赖母亲的可爱儿子,什么时候竟已经消逝在岁月里了呢?

她真的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吗,是现在,还是许多年前就已经失去了?她哭得近乎崩溃,她的悲痛如此深切,更胜过做父亲的李治。作为皇帝的李治只看到了妻子的悲伤,而怜惜于她的悲伤,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她悲伤里的全部真相。

李弘去世后,次子李贤即位立为皇太子。如果说李弘是最像高宗李治的一个儿子,那么李贤则是最像母亲武则天的一个儿子。李弘身体一向不好,为人温和仁厚,李贤却是文武双全,精力充沛,反应快捷,心高气傲,行为做事也像母亲一样当仁不让。

然而两母子的相像并不是一件好事,两个太像的人在一起,喜欢的是同一件东西,凸起的棱角在同一个位置,伤的是同一个地方。

只可惜,皇位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可以均分。

由于对李弘的控制失败,导致的后果险些不可收拾,武则天便从李贤做上太子开始,就加紧对次子的控制。先是在李弘刚死,李贤接手的空档里,将自己培养的北门学士私人班底迅速安插进朝中,更让裴炎等人挤入宰相队伍中。

同时,武则天加强了对李贤的教育,亲自率人撰写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少阳即太子,做母亲的不客气地告诉儿子,应当怎么样做一个符合要求的太子和孝子。

只可惜李贤是武则天的儿子,血管里流着武则天桀骜不驯的血。问一问武则天年轻未受挫折时,是否愿意听从别人指手画脚,就可以想象出李贤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了。而且此时的李贤,不但接手了哥哥的太子之位,也接手了整个东宫官员系统和这个系统多年来对武则天的对抗潜意识。甚至于他自己本身,一来为大哥李弘的莫名暴亡心存怀疑;二来为自己的身世之谜耿耿于怀。不知何时长安街头传言,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的儿子,而是她的姐姐贺兰夫人同李治的私生子。

在这样的情绪下,他身为太子,在政治上处处受母亲制掣,还要时不时被叫去听一顿教训,本已不爽。此时武则天再送来《少阳正范》和《孝子经》,更是增强了反作用。李贤立刻予以反击,召集天下学者,注释《后汉书》,以东汉历代女主称制外戚横行的祸害,来讽刺母亲的专权和重用诸武氏外戚。话外一句,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武则天最终还是把她讨厌的娘家侄子们都召回京来给予重用。

武则天自以为向儿子抛出橄榄枝,不想反馈回来一只手榴弹,立刻明白过来,这个儿子比上一个儿子更不易驯服,更留不得。

这时候,术士明崇俨粉墨登场了。这个明崇俨据说不但医术高明,还精通法术,他原来在京中公卿门第为人治病兼说鬼神,拥有不少信徒。这个时候却忽然出现在高宗李治的身边,因李治正为自己的头痛病所扰,经明崇俨治后,居然似乎症状有所减轻,于是明崇俨立刻大受宠信。

接下来这个明崇俨就开始装神弄鬼,以鬼神的名义说黄道黑,说得最多的当属太子。过几天摇头叹气说“太子庸劣,难成大器”,过几天又神秘地说“英王哲容貌类似太宗皇帝”,过几天看到相子李旦时又忽然大惊失色说:“相王面相在诸皇子中最为尊贵”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通过宫中有意识的消息传递,很快就流传开来。

这真是一个高明的手段,武则天安置这么一个小人喋喋不休地攻击太子李贤,就等于将自己从和儿子的相争中抽身出来,处于一个超然的位置。在现代职场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下属崛起得太快,快到威胁上司的地步了,就会出现一个胡搅蛮缠的搅屎棍人物,我们称之为无所不在的“小人”。而这时候原本精明无比的上司会忽然失聪,而你只好拿全部的精力陪那位小人纠缠,解决所谓的人事纠纷。当上司笑呵呵地以和稀泥的态度,各打五十大板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已经降为和那位搅屎棍同一档次了,再也不能翻身。数千年来古今中外总是有人苦苦地思索啊思索:为什么小人当道啊,为什么在上位者失聪啊!不为什么,也许小人当道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在上位者失聪是有时候他愿意选择性失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