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第2/4页)

林玉婵来了兴趣,接过合约细细看。

居然是真的。有花押有手印,有一串见证人的签名,有带公章的报税文书……

张百万等她看完,赶紧将合约收回,珍而重之地锁回抽屉里。

也就是说,短短二十年,上海地价翻了近百倍。

林玉婵忽然记起当初容闳转让小洋楼给她的时候,提过一句:“……占地三亩,咸丰九年我花银元两千一百买下修缮,如今应该略有升值……”

她蓦然心跳加速。视野里无数“待售地皮”的公告,化作一只只白蝴蝶,扑棱棱冲进她心里。

自己对容闳太信任了,对他那句“略有升值”,居然照单全收!

现在看来,岂止是“略有”!

林玉婵在现代不过是个普通高中生,没有购房刚需,对于媒体网络上各种关于房价疯长的讨论,一直有点迟钝。

这份迟钝被她带来了大清。直到今日,销售员口中的“地价涨幅”,犹如一盆冰水,在她眼前浇出一扇新的窗户。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制造了巨量难民。租界里没有兵祸,各项生活设施先进齐备,成了人人青睐的逃难之地。

于是,上海租界人口剧增,从开埠之初的小村镇,到如今的五十余万人口,这些人挤在租界,都需要房子住。

洋人粗暴圈地,开发成拥挤而廉价的石库门住房。林玉婵不止一次惊叹过租界内造房的速度:上个月还是空地,今天就盖楼起屋,下个月就住满了人。

供需不平衡,自然会体现在价格上。

那销售员见“小寡妇”神色微动,更是满心干劲,围着她转来转去,在她手边堆砌各种文书和数字。

“太太,您是富贵人,手头有余钱,放在家里也没用。钱庄利息寒酸,给人放贷风险高,万一遇上个跑路的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投资地皮房产,保证高额回报!如今时代之潮厚待投机客,只要有钱买地,就有暴利。谁敢冒险,谁就发财……”

林玉婵做出很心动的样子,笑道:“可是租界地皮不是不许中国人买卖吗?就算你们有门路,我也没钱买三亩五亩的大洋楼呀。”

销售员就等她问这个,笑得脸上开花,不住摩挲他的扳指,“当然不是您买了!洋人要建房,要集资,从洋行贷款毕竟不方便,而且数额有限,只能管中国人借。敝公司专门替洋人发售房产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五十两银子一张,不过现在已经涨到了一百两——最低一百两银子便可认购。每月有分红。上个月刚刚发出的分红高达半成——半成!……”

林玉婵惊讶不已:“半成?百分之五?一个月百分之五?”

当初她为了和容闳合伙,向苏敏官抵押借款,软磨硬泡,谈出一个“月息两分”,也就是百分之二,她还觉得亏了。

现在看来,苏老板有钱不去炒房,而是借给她救急,简直是济世救人的菩萨。

张百万自豪地点头:“半成,您没听错!——当然,根据房产地段不同,投资地皮的收益也有差别。譬如外滩地价最高,利息也最高;其次是南京路,再次淮海路,但敝号会联合其他外资房产公司,对这些不同档次的地段进行打包组合,把风险降到最低!买一百两银子的股票,每个月就是五两分红,再加上股票增值。最多一年,保您本金翻倍!您什么都不用干,白拿钱!您到十里洋场随便问,哪家做生意的铺子不是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有几个能做出这般利润?”

林玉婵神色复杂,觉得膝盖好疼。

不过,算是明白了如今上海房地产业有多疯狂。

各大地产公司发行股票,相当于众筹集资,借钱给洋人买地盖房。然后,以分红的形式,吃到地价上涨的红利。

于是租界地价涨,华人也能分一杯羹。

而且门槛只有一百两,基本上有点闲钱的家庭,人人都能参与。

传统的中国人性情趋于保守,并没有投资和理财的习惯。辛辛苦苦攒了钱,要么换成金条地里埋,要么到乡下去买田,很少有人会想到投资城市房地产。

在传统的农耕价值观里,若有人胆敢把真金白银扔到什么洋人“股票”上去,妄图吃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升值”、“分红”,那绝对是不安分过日子,要遭人排挤的。

就算是在上海这种摩登洋气的地方,小农思维也大行其道。尽管上海租界地价涨得如坐火箭,民间却少有人讨论。林玉婵与之共事的都是老实人,也许也注意到了什么“房产公司”,但从没留意过它们居然还有“众筹炒房”的业务。

张百万拿出股票给她看——一张印刷精美的厚羊皮纸,边缘一圈花边,像个小奖状,上面中英对照,还有外国老板的手写签名,看起来十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