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万岁爷您圣明。)(第4/6页)

两个人出去,比银朱一个人被撵出宫好,就算是摆摊儿卖红薯也有个伴儿。焦家是包衣出身,为帝王家效命的名声看得尤其重,银朱这一回家,日子九成是要天翻地覆。尚家则不同,官场上算是完了,后宅里头女眷不充后妃,并不是多么扫脸的事儿。况且家里尚且有点积蓄,做个小买卖不为难,她就带上银朱,为这两个月的交情另走一条路,也不冤枉。

至于大哥哥和大侄女,她真在宫里混不下去了,也只好看各人的造化。说实话她心气儿虽高,想一路爬上去也难,从宫女到妃嫔,那可是隔着好几座山呐,恐怕等她有了出息,大哥哥和大侄女都不知怎么样了。况且年月越长,出头的机会越小,到最后役满出宫,这几年还是白搭,倒不如跟着银朱一块儿出去,回家继续当她的老姑奶奶。

颐行算是灰了心,对这深宫里的龌龊也瞧得透透的了,可她这么一表态,倒让裕贵妃犯了难。

怡妃和恭妃当然喜出望外,她们就巴望着这位老姑奶奶出去,一则拔了眼中钉,二则也让裕贵妃不好向皇上交代。但作为裕贵妃,暂且保住老姑奶奶是底线。她本是很愿意把银朱打发出去的,却没想到颐行讲傻义气,打算同进同退。这么一来可就不成了,她要是真跟着走了,皇上问起来怎么办?自己这贵妃虽摄六宫事,毕竟不是皇后,也不是皇贵妃,后宫里头贵妃本来就有两员,万一皇上又提拔一个上来,这两年好容易积攒的权,岂不是一夕之间就被架空了?

贵妃攥了攥袖子底下的双手,“宫里头不是小家子,说撵人就能撵人的,这事儿还得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什么?”恭妃得理不饶人,“人证有了,物证也有了,难不成贵妃娘娘偏不信邪,非得床上拿了现形儿,才肯处置这件事?”

当然关于贵妃受皇上所托,看顾尚家人这件事儿是不能提及的,大家只作不知情,也不会去当面指责贵妃存在包庇的嫌疑。

怡妃凉笑,“我们是没见过大世面的,宫女子和外头喇嘛结交,在咱们看来可是天大的事儿。贵妃娘娘要是觉得不好决断,那明儿报了太后,请太后老佛爷定夺,也就是了。”

恭妃和怡妃好容易拿住了这个机会,就算平时彼此间也不大对付,但在这件事上立场出奇一致,就是无论如何要让贵妃为难。谁让她平时最爱装大度,扮好人,皇上还挺倚重她,让她代摄六宫事。她不就是仗着年纪大点儿,进宫时候长点儿,要论人品样貌,谁又肯服她?

所以恭妃和怡妃半步不肯退让,到了这个时候,必要逼贵妃做个决断。

裕贵妃倒真有些左右不是了,蹙眉看着银朱道:“你们小姐妹情深,互相弄个顶罪的戏码儿,在我这里不中用。你说,究竟这块牌子是哪儿来的,是那个喇嘛给你的,还是尚颐行捡的?你给我老老实实交代,要是敢有半句假话,我即刻叫人打烂了你!”

一向和颜悦色的裕贵妃,拉起脸来很有唬人的气势。银朱心里头一慌,加上也不愿意牵连颐行,便道:“回娘娘话,牌子真是捡的,是奴才前儿在供桌底下捡的,和颐行没什么相干。要是捡牌子有罪,奴才一个人领受就完了,可要说这牌子是和喇嘛私通的罪证,奴才就算是死,也绝不承认。”

这时候旁听的贞贵人阴恻恻说了话,“这丫头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娘娘们跟前,就由得她铁口?”

尚家老姑奶奶一时动不得,这焦银朱还不是砧板上的肉?恭妃经贞贵人一提点,立刻明白了,拍案道:“来人,给我请笞杖来,扒了她的裤子一五一十地打。我偏不信了,到底是刑杖硬,还是她的嘴硬!”

恭妃毕竟位列三妃,是贵妃之下的人物,凭她一句话,边上立刻扑上来几个精奇,两个人将颐行拖拽到一旁,剩下的人用蛮力将银朱按在了春凳上。

宫女子挨打和太监不一样,平时不挨嘴巴子,但用上大刑的时候为了羞辱,就扒下裤子当着众人挨打。且宫女有个规矩,挨打过程中不像太监似的能大声告饶,拿一块布卷起来塞进嘴里,就算咬出血,也不许吱一声。

“啪”地,竹板子打上去,银朱的臀上立刻红痕毕现,她疼得抻直了双腿,把自己绷成了一张弓。

颐行心急如焚,在边上不住哀求,“娘娘们行行好吧,她是清清白白的姑娘,不能挨这份打呀……”

可是谁能听她的,裕贵妃因有物证在不好说话,恭妃和怡妃面无表情,眼神却残忍,仿佛那交替的笞杖发泄的是她们长久以来心头的不满,不光是对这宫廷,对裕贵妃的,更是对死水般无望生活的反抗。

精奇嬷嬷们下手从来没有留情一说,杖杖打上去都实打实。银朱很快便昏死过去,上头还不叫停,颐行看准了时机挣脱左右扑上去阻拦,精奇手里竹板收势不住,一下子打在颐行背上,疼得她直抽气,差点没撅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