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战国风云(13)(第2/4页)

但中原大地这几年相对来说并无大灾,因此民间缺粮的原因当然只有一个:最底层的农人不愿意卖了,还有就是商人没有余粮可以用来市场流转了。

而同时,赵国的政府也没有能力再进行粮食的调用,才会使得赵国都城邯郸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

而正因为现在是夏天,自然界中可供食用的东西比较多,才未出现饥荒。

那么那些粮食去了哪里?是被征收了还是被人囤积了,这些吕不韦都不在乎,他从这一信息中分析出了赵军无法再打持久战的事实。

一旦赵国王庭无法继续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那么前线必须速战速决,原来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防守国反而必须要打攻坚战,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笑话。

吕不韦得出结论后立刻加大了在邯郸朝臣中游走的频率,大量的金银器物自吕宅源源不断地被泼洒出去。

但其中最受欢迎的却是猪肉。

吕家农庄养出来的肉腥膻味道很淡,切成薄片于碳火上炙烤,咬一口再配上一点冰镇的小酒,配合猪油滴落在木炭上刺啦刺啦的声响,大热天的让人感觉莫名畅快。

顺带一提,冰也是吕家送来的。

吕不韦在邯郸置业的时候正是冬天,他当时只有一个人,还没想到如今的诸多转机,更没有想过要将妻子接过来。但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吕不韦不愿意将仓库空置,又确实没有那么多填库之物,于是就地取材,让人自河中取冰,用冰块将家里头仓库全数堆满。

这种盖在地面上的冰库保温效果并不好,密封效果也算不上完善,从冬天到现在存下来的冰块损失了五分之三,但本就是无本买卖肯定还是有赚头。

邯郸当然有售冰商人,吕不韦无意争这几分薄利,便干脆将冰块切割成块拿来送礼。

盛夏时节,砖块那么大的冰块就已经是重礼了,收到礼物的人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看在冰块的份上,收礼的各家都做不出晾一下客人以显得自己尊贵的姿态,吕不韦无论登哪一家的门,一说自己带了冰块无一不是被快速引进去的。

就算有人家不是看中这几块冰块,也不能落得一个「晾得客人带来的礼物都化了」的名头,这传出去着实过于失礼了。

吕不韦一发现其中好处,当下对于提议自己用冰为礼的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欲成,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可缺。

如今,人和、地利均有,吕不韦便等一个天时。

机会很快便到,赵军大营的传令兵抵达邯郸,这次他的到来并不是来报捷,而是和过往很多次一样——要粮、要兵。

为何?!!

“可是为了扩大战果?将秦军一网打尽?”赵王心中存有最后几丝期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赵军又一次和秦军陷入了僵持。

此前赵军深入敌腹斩获五万秦军,后赵括敏锐发现秦军似有包围趋势,然而秦军也并未想到赵军此次均是主力出战,虽有包围然武力值不够,被赵军撕开了裂口成功突围渡河回归长平大营。

赵军虽然在东归的过程中难免被秦军咬了尾巴,但赵括所带领的是赵国精锐部队。部队和民兵的最大区别便是在于纪律性。经过训练的赵军便是东退也并未散乱,损失比起秦军这次诱敌深入而言小上了许多。总体而言,这一次战争就战况就斩首数目来说是赵军占据上风的。

然而等赵军退回长平大营后愕然发现,秦军之所以没有派来足够的人手来吃赵军是因为他们分兵了。秦军另外分出了两支部队,一南一北插入了赵军的后方。

长平大营的北方防线百里石长城以及通往赵军屯粮处的大粮山通道均被秦军切断,如今的秦军就有如一个做出拥抱姿态的友人一般,冲着赵军张开了臂膀。

但这个拥抱毫无疑问是致命的。

大粮山存放有赵军三分之二的军粮,为了保护这部分粮草,赵括派了大部分的民兵于那处防守。

而且大粮山之所以被选择成为赵军军粮的囤积处自有其优势在,大粮山呈居高临下之势,东侧是丹河,西北是毗邻的韩王山,而大粮山、韩王山两座山都是丹河两岸最高的山,均是西高东低,对于处于其西方的秦军来说一点办法都没有。

除了屯粮之外,它优秀的地势可帮助赵军监视秦军动向,秦军的进退人员变化全都逃不过大粮山山顶侦察兵的眼睛。山上又设有烽火台,秦军若要偷袭便可第一时间发现并点燃烽火,赵括自会派大军前去救援。

这样的防守几乎无懈可击,便是再老道的将士想要来攻破这一防守线都要头疼半日。奈何秦军将领白起不走寻常路,他根本就没有攻击大粮山,甚至于秦军的兵士根本就没有靠近大粮山的防守戒备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