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战国风云(13)(第3/4页)

他们先是切断了大粮山和长平大营的通讯联络,然后趁着赵军被困在河对岸的时候派兵扼守住了大粮山东侧和赵军运输的主要通道。

秦军根本就不需要和山上的民兵发生冲突,只需要在下方以逸待劳围粮杀救就好。

大粮山上的确是驻有不少民兵,但哪怕是军队在没有一个领头人的情况下尚且是一盘散沙,遑论远不如兵士的民兵呢?

山上倒是也有胆大的,曾经组织过几场反攻,但是对于全披甲的秦军兵士而言,一身布衣没有防护没有训练没有计划的赵国民兵杀起来也不比砍瓜切菜困难多少。等杀了几批之后,山上立刻就老实了起来。

秦军并不在意这些人是当真吓破了胆,还是蛰伏起来准备等赵军来救时里应外合,对他们而言这都没多大区别。

事实也是如此,赵军在发现屯粮地被封之后立刻派兵来救,他们绕过了被秦军封锁的大道,选择从大粮山的东侧小东仓峡谷进行进攻。

小东仓峡谷是由大粮山和韩王山两座山脉的溪水流淌形成的小型峡谷,这里河水不深,水流也很缓,只是整体呈现两岸地势高中间低的姿态,并无遮挡,选择从这里进攻对于防守方就是瓮中捉鳖,极为有利。

这样就算能够攻下也是强攻,用命对冲的那种强攻。

为了给他们打掩护,赵括派兵佯攻北端百石里长城所在的战场,试图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但并未奏效。

秦军仰仗着百石里长城牢固的防护在此处不需要耗费太多兵力,而赵军的意图又早被秦军摸透,赵军派去运粮的兵士拼命强运,付出了巨大代价只收获全军三四日的粮草。赵军南北两线进攻均是宣告失败,只能暂且蛰伏。

长平大营本身也拥有一定存粮,可以供给赵军休养生息,赵括一边让兵士抓紧时间休息一边派快马回邯郸,请求赵王加派兵士和粮草,现在赵军虽然陷入被动,但总体来说人数占优,只是被秦军切成两段,北段有兵将无粮,南段有粮无兵将,但如果邯郸支援,给人也好给粮也好,赵军就都能缓和过来。

一旦南北贯通便可一鼓作气东进,秦军为了封锁赵军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只要赵军人数足够,先将北段的秦军吃掉再吃南段,然后集合全军东进,届时便可以凭借人数优势将留在光狼城驻扎的秦军全歼。

写出这封信件的赵括并非信口开河,更不是给上司开空头支票。在彼此兵力相近的情况下分兵这件事操作得好有奇效,操作得不好就是给别人送人头,而且分兵的效果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

简单的说,此前赵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当赵军知晓秦军分兵之后也可以抱团将之吃下。按照赵军如今的兵力,只要粮草充足,赵括就有信心将二者全数吞吃入腹。

但是赵国如今最大的为难便是:人、粮,他们都没有。

赵军的重兵除了需要屯守在邯郸之外,还有一部分在北段布防,赵国北段和匈奴毗邻,这个邻居可不太友好,和赵国国王相爱相杀了许多年,也就是这几年才被胡服骑射后强盛起来的赵国接连打回。

让赵王调用那里的军队,他还真不敢。

而粮草就更不必提了,虽然是大国,但赵国的农业根基确实不如秦国。

一方面是政策原因,另一方面也和地理位置有关。

赵国北方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君、代郡面积占赵国总体面积近乎一半,这些在后世也是军事重镇,所在的地理位置更是便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过渡带。

草原之所以成为草原,便是因为土壤贫瘠,当地的生态无法孕育出木本植物、禾本植物,最后只能将就草本植物。

所以这块地方的土壤有多贫瘠便可想而知。

更何况作为军事重地,当然没有职业农民。没有农耕,当地就不能提供粮食,平日这些地方还要从中原各地调粮。

赵国其余地区也并不是全都适合种粮,所以赵国平日为了稳定粮价和储备需要,就不得不从他国高价购入粮食。而现在,和秦国僵持两年后,大量的军费开支使得赵国国库空虚,高价采购的路子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从民间搜刮也已经到了极限,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急着结束这场战争。

最后赵王无奈之下将粮库兜底翻,才整理出可供大军坚持月余的粮草派民兵前去押送。他希望赵括能够凭借这部分粮草做到如他所说之事,若是当真能够击退秦国,那么赵国尚且有翻身之力。

而就在运粮的队伍离开邯郸后,一股子风潮就在邯郸城内渲染了起来。

——我们何不以秦公子异人之命来威胁秦国呢?质子不就是这么用的吗?

让秦军撤兵估计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试着让秦军后退十里地啊,退出丹河区域,赵军不就解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