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鸣惊人(第2/5页)

难民们纷纷向外地逃难,造成了当地十室九空的景象——这也是韩雍前段时间坚决反对在当地抽调壮丁的根本原因——因为早就无兵可遣,无粮可征。

朝廷这里还能向江南,江西和汉中这些相对富裕的地区摊派税收和粮草,但是叛军这边则陷入了缺兵少粮的境地。

按说春天应该是两广春耕的季节,当地的卫所也沿袭屯兵的传统,早就开始耕地播种,好歹能够自给自足。

叛军们却是无田可耕的。

过去还能从百姓那边购买粮食,现在百姓都逃得七七八八了,粮草的来源就成了大问题。

十万大山连绵不绝,适合藏身,却不适合种地。山里的野果禽类,并不足以撑起一只拥有战斗力的军队。

所以这些叛军,在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山贼的角色。以打劫过往商贩,官船,甚至收取保护费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保存和发展。

按照杨休羡的分析,在汪正这一代之前,广西从未出过除此巨贾。他是自己白手起家,而不是继承了谁的遗产。

而汪正如今还不到五十岁,短短时间内积攒下这般家业,恐怕这来钱的路子也不全然是光明正大。

多少也跟山上的强梁,绿林的好汉,或者说反贼们,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

之前他应该多多少少资助过山里的反贼。作为利益交换,至少能够保证自己的商队人马在翻越大山的时候得到安全的保障。

就他们这段时间的观察,汪家至少垄断了当地蔗糖和茶叶这一块的经营,甚至不排除他有贩卖私盐的可能。

这几样关系民生的商品,利润巨大,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

联想到盘家兄弟在小港和太监黄仁的交易。既然汪家可以弄到交趾国的贡品蒟酱,就说明他们已经把生意做到外国去了。

大明朝实施海禁,只有沿海的几个朝廷设立了市舶司的港口,例如广州,泉州和宁波,才能进行对外贸易。但是交趾国却是和广西接壤的,两地居民都互有往来,甚至互相嫁娶,很难说谁越界了。

汪家应该通过这条路子,做了不少走私生意。

将大明的茶叶,盐,和瓷器贩卖到交趾。然后带回当地的特产,作为贡品,和明朝的官员交易。两头通吃,一本万利。

只有如此这番,才能在十几二十年内,积攒出旁人几世才能拥有的财产。

这财产的来路根本经不起细查,不然拔出萝卜带出泥,也不知道要牵扯出多少人物和官司来。

两广巡检邱子晋表示查还是要查的,不然他这趟也就白来了。

何况汪正涉嫌资助叛军,这钱不但“来路”不明,“去向”更是不得了,必须彻查到底。

最近这段时间,要么就是汪正对山上的资助减少,或者断绝了。要么就是山上出了大事,导致原来约定的份额不够用了。

逼得侯大当家不得不撕破面子,作势要绑架小汪公子,来威胁汪大当家,尽快给山里补充粮草和银两。

反正不管怎么分析,汪正他就算没有亲自参加叛军,也曾出资扶持过山上的逆贼们,择是绝对择不干净的。

万达一想到今天早上跟汪正信誓旦旦说要“同年同月同日死”,感觉可能要一语成谶了。

《大明律》里有所谓“十恶之罪”,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

其中谋反就是排名第一的。

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诛九族。

他也不知道“结拜兄弟”在不在“九族”的乏味内。

但是在永乐靖难时期,方孝孺可是被诛过“十族”的——除了亲属,连门生,以及门生的门生都被诛灭了。

永乐朝那一屠,把大明读书人的种子差点屠了个干净。

如果万达知道汪正可能谋反,还不告发,那就是坐同谋逆。再加上他们曾经结拜过,那就更加亲密,估计十有八、九也要诛九族了。

“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反正不是凌迟就是斩首。”

邱子晋一脸学究气地同万达解释了一下,如果汪正真的被牵扯进叛军谋反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听得万达冷汗直流,好像下一刻就要被推到西四牌楼,成为迎风招展的脑袋之一了。

“你与他结拜,本来就是为了刺探情报的无奈之举。”

杨休羡看他吓得脚都软了,急忙安慰道,“何况你的族人都是谁?伯爵先不提,娘娘,陛下难道也要诛了不成?”

万达听他说了这话,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原本僵硬的脑子也恢复了正常工作——也对,也不看看我姐是谁?朋友你搞搞清楚,我姐是万贞儿好伐!

“汪大哥的事情可以写……名字要隐去。只说本地有富商参与其中。具体如何,还需细查。但是湖广两地的守备太监,私自出营,与当地土人有所牵扯,参与贡品采买,打搅当地民生,这点必须写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