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3/4页)

“2007年……”钟应并没看她,视线仍旧落在古琴泠泠琴弦上。

“也就是说,贝卢把这琴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困了它整整六十五年,直到琴身状态变得极为糟糕,才舍得把它拿出来,请专业人士修复?”

周俊彤欲言又止,转头看向周围的参观者。

她确定没有人注意他们之后,才略微靠近钟应半步,低声说道:

“你根本不懂得意大利人对文物的重视程度,更不懂得贝卢先生。即使这件事没有史料记载,我也必须让你明白——”

“贝卢先生是沈聆先生的知音,根本不是你幻想中的强盗!”

周俊彤讲述了一个高山流水式的故事。

哈里森.贝卢十六岁来到中国,与遗音雅社的沈聆先生成为忘年之交。

那时候正值战争时期,沈先生作为爱国义士,拒绝给日本军官表演,不幸被捕,贝卢先生竭尽全力,也难以抵挡日军的专横跋扈。他没能救出沈先生,最终遗憾的随着父亲撤离中国,回到意大利。

山高水远,留在中国的沈聆音讯全无,远在意大利的贝卢先生,依然没有放弃打听关于挚友的消息。

直至1950年,贝卢终于得知沈聆早逝,才悲痛欲绝的成立了私人博物馆,用尽一生去纪念曾经的挚友。

“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张十弦琴,他曾经无数次告诉我、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她说,“他这一生都会为找回这张琴感到骄傲,因为它是沈聆先生这辈子最为珍视的东西。”

钟应听到周俊彤的声音颤抖,仿佛这个故事,触动了她感性的灵魂,坚定了她守护这些贝卢捐赠文物的信念。

他随着周俊彤的话语,都能想象一位年老衰弱的意大利绅士,时常背脊佝偻的站在十弦琴展台前,透过这张琴,睹物思人。

少年贝卢遇沈聆,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果把周俊彤所说的一切,写在公众号和新闻报道上,绝对是一出中外友好的佳话。

可惜,钟应不为所动,只是安静的看她。

哈里森.贝卢知道沈先生有多重视十弦琴,他更知道这张琴对于沈先生的意义。

然而,贝卢仍旧残忍的带走了它,让它与沈先生相隔万里,还编造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讲述给这些怀着敬意去到贝卢博物馆的留学生听——

让他们相信,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友谊!

“一个小偷将自己偷来的赃物,小心保管在博物馆里欣赏,还编了一个故事自欺欺人,终于在死前幡然悔悟,选择物归原主。”

比起周俊彤的激动,钟应显得异常平静,“我不认为,这样的行为值得尊敬。”

“你!”周俊彤气急败坏。

她似乎还要说些什么,驳斥钟应不知道哪里得来的错误印象。

忽然,主厅门外传来人群攒动的声音,博物馆走进来一列队伍。

为首的男人年余五十,精神奕奕,身穿舒适对襟长衫,一派大师风范,一看就知道是名声在外的古琴大师樊成云。

他左边是贝卢家族资产经理人马克.斯坦福,右边是清泠湖博物馆馆长,樊成云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樊大师来了。”周俊彤喜出望外,如遇救星。

她视线扫过钟应的琴箱,说道:“你就算不信我,也该相信贝卢先生的好朋友樊成云先生。我这就去请他给你讲讲,这琴到底是怎么回来的!”

钟应见她转身走向刚刚进馆的人群,鞋底砸出愤怒焦急的脚步声。

然后冲着为首的人说道:“樊大师您好,我是清泠湖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周俊彤,我以前在哈里森.贝卢博物馆工作,非常高兴能够见到您。”

“贝卢博物馆的修复师?”樊成云似乎觉得稀奇,“你这是跟着我们的文物归国了?”

友善的问题,引得周围人欣喜的笑出声。

人往高处走的惯性,总让国内的人才选择海外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

樊成云这一句话,不仅是问,更是夸奖。

周俊彤腼腆的笑了笑。

“因为我在意大利学习文物修复,就是想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做点儿贡献。能够和它们一起回国,得到馆长的认可,是我的荣幸。”

“而且,我在意大利的时候,特别喜欢那张十弦琴。您和贝卢先生是朋友,应该是这世上除了贝卢先生,最了解十弦琴的人。不知道今天我能不能有机会,听您说说这张琴的故事。”

她说得落落大方,樊成云不置可否,神情总是宽容。

“讲琴?”他眉眼弯弯,笑容慈祥。

大师的视线悠然落在远处,抬手招了招,“小应,快来。”

钟应为自己刚才的一时冲动,感到后悔,心情就像惨遭告状的学生。

他提起琴箱,迎着周俊彤诧异的视线,面对周围同行者的好奇,施施然喊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