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灯会(第4/5页)

杨继宗故意从那弓兵身旁走过,忽然看看他问道:“这位兵哥,可是今日在河闸上守卫的?”

弓兵见有人与他搭话,倒也高兴,“正是。这位公子……”

“我是徐大人的门生,今日随着来这边查办河闸事件。事已完毕,才来看看灯会,真是好不热闹。兵哥你没有去看看热闹?”

弓兵叹口气道:“我们当小兵的哪有那般自由,这个岗位已经站了两个时辰,要过了子时才能收队,听说明天还要去闸上,过个元宵也不能回家团圆。”

杨继宗又问:“我老师徐大人刚才来这严太史家拜会,不知走了没有?”

“大半个时辰前有七八个骑马的进这严府,其中一人好像就是徐大人。但他们只在里面待了一杯茶的工夫就出来,又往北去了。”

杨继宗有些吃惊,“再往北边可还有什么官宦大户人家?”

弓兵想了想才道:“这一带是没有了,再往北十几里就是通州,那边倒还有些大户。”

杨继宗心中不由一凛:徐有贞难道去了通州?魏知州刚才已经见过,若说要访什么故旧好友,现在实在不是时候。他连夜匆匆赶去通州,难道是为了去找通州分守将军?

为了张家湾之行,杨继宗昨日也曾稍做准备,了解了些这里的地理、官职、兵备等方面的情况。他知道,通州知州衙门和张家湾等几个巡检司总共只有不足一百弓兵,而且这些弓兵都是服徭役的乡民,每年一更,毫无军事素养,平时吓唬一下百姓尚能胜任,真遇到大事就全无用处。驻扎通州的正规军队是通州分守,领兵的是位参将,下辖一千多兵丁。

徐有贞虽然在酒席上安排是重金主抚,息事宁人,而且显得那般胸有成竹,但实际上——他难道是想要找通州分守调集官兵!那他下一步又有什么样的谋算呢?

杨继宗越想越觉得事态复杂,而且自以为逐渐摸出了徐有贞的思路。若真是如此,还要赶快告诉智性他们,万万不可上了这个老狐狸的圈套。可此时又如何能找到赤龙会的人呢?

正在为难之际,却听到南边不远处响起了唢呐声,音调别致,如歌如吟,如泣如诉。

顺着唢呐之声,杨继宗很快就找到了目标。在龙王庙北边的一个岔路口里,有一个小空场,灯火阑珊,却有个小班在那里跑马卖解,周围稀稀拉拉有十几个人围观。

杨继宗走到近前,见场子里只有莲儿、菊儿两人骑着马交叉打圈,做些拿顶、翻腾之类的动作,老麦则在一旁吹着唢呐,并不见云瑛,暗想道:就这三个人,也难为他们还能够撑起一个场子。不多时马解告一段落,观者报以零零落落的掌声,老麦还是拿着那顶旧毡帽开始收打赏钱。

见到要收钱了,围观的人又走了几个,老麦一副没精打采之态,倒也不慌不忙,从离自己最近的看客收起,没走几步就来到杨继宗跟前。杨继宗掏了一把铜钱扔到老麦的毡帽里,老麦一面躬身道谢,一面把那帽檐翻起,露出一张小纸条来。杨继宗顺手将那纸条捏在掌心里,说声“不客气”,摇摇摆摆地转身又向南北大街走去。

走到灯光明亮处,看看周围并没有人注意自己,杨继宗才把手中的纸条打开来看。纸条上只有四个字:聚香茶楼。

一打听,聚香茶楼却在龙王庙南边小十字街以东。杨继宗尽量从不显眼的地方行走,经过龙王庙门口的时候,远远看见杨二仍稳稳站在旗杆底下,一点也不着急,身边并无徐贯等人。

张家湾虽然离京城不远,房宅建筑样式却是南北杂凑,样式各不相同。聚香茶楼就是南边气派,是一座“回”字形二层小楼,中间是天井,一楼前厅是散座,二楼沿着回廊都是雅间。此时虽然已经甚晚,因是佳节灯会,茶楼里客人也还颇多。

杨继宗进了茶楼,四下里看了看,见右手一桌有三四个人像是那日在弘法寺见过的,正要上前询问,就见云瑛站在不远处的楼梯口正向他招手,连忙走了过去。云瑛轻轻扯着他的袖口道:“秀才你让我好等。我趴在窗户上望了有一个时辰,才算把你给等来了,让人好不担心!”

杨继宗却嗔道:“我昨日不是说了,我不过到这边来看看热闹。不知那靳孝又用什么花言巧语,还是把你也拉过来了。”

云瑛道:“靳二爷他们也是怕一时联系你不到,才想了个让老麦吹喇叭的法子。老麦与莲儿他们来了,我能不来?今晚靳孝和一个和尚都在这儿急着见你。”

智性与靳孝果然都在楼上一间临街的雅座里,见面也无暇寒暄,直接就问徐有贞有什么动静。杨继宗就把今日在河闸上和今晚在酒宴上徐有贞的一番举动和安排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