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第4/6页)

子贡离开晋国前往鲁国。吴王果真跟齐国人在艾陵作战,沉重地打击了齐国军队,俘获了七个将军的兵马,却不回师,果真率领部队逼近晋国边境,同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国和晋国争强斗胜。晋国人攻击吴国,大败吴军。越王听到这一消息,渡江袭击吴国,在距离吴国都城七里远的地方驻军。吴王听到这个消息,离开晋国回去了,同越军在五湖一带作战。三次战斗吴军都失败了,城门失守,越军就包围了王宫,杀戮了吴王夫差和他的相国。灭吴后三年,越国称霸东方。

所以子贡一次出使,使鲁国存在,齐国动乱,吴国破灭,晋国强盛而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局势打乱了,十年期间,五个国家的局势各有变化。

子贡爱好从事贱买贵卖的生意,随时转换货物资财。他喜欢赞扬人家的优点,但不能隐瞒别人的过失。他曾经担任鲁国、卫国的相国,家财累积千金,最后死在齐国。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结束学业以后,做了武城官吏。孔子经过武城时,听到管弦歌曲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子游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之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习了礼乐之道,就容易听役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开个玩笑而已。”孔子认为子游熟悉古代文献。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美人微妙的笑容多好看呀,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呀,仿佛洁白的生绢染上了绚丽的色彩!这三句诗说的是什么?”孔子说:“绘画这事情是最后涂上白色。”子夏说:“礼仪也是最后的事吗?”孔子说:“卜商,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啊。”

子贡问:“颛孙师跟卜商哪一个贤能?”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份,卜商有些不足。”子贡说:“这样就是颛孙师强一些吧?”孔子说:“过分又好比不足。”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的儒生,不要做一个小人的儒生。”

孔子死后,子夏住在西河教授生徒,是魏文侯的老师。他的儿子死了,为此哭得双目失明。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询问怎样求取俸禄,孔子说:“多听,保留有疑问的问题,谨慎地谈论其他没有疑问的问题,就能少犯错误;多看,搁下有危险的事情,谨慎地施行其他没有危险的事情,就能少生悔恨。言论少犯错误,行为少生悔恨,俸禄就在里面了。”

另一天,子张随从孔子到陈、蔡两国之间,遭到围困,子张问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忠厚恭敬,即使在蛮貊异族地区,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老实,行为不忠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够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摆在面前;坐车的时候,就像看见这几个字挂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行得通。”子张就把这几个字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算是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中一定有声誉,在大夫家中一定有声誉。”孔子说:“这是声誉,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应当是质朴、正直,又爱好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表情,总想到对人谦让。这种人在诸侯国和大夫家一定能通达。而所谓声誉,表面上好像追求仁德,行动上却相违背,处之心安理得,这种人在国在家一定有虚名。”

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曾参能够懂得孝顺的道理,因此传授给他学业,并为他写了《孝经》。曾参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的相貌很丑陋,要侍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浅薄。学业结束以后,他回去修养德行,从不走邪门歪道,如果不是因为公事,就不去见官员。

他南下游历了长江,跟从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确立取舍的原则,名声在诸侯国中传扬。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我凭言辞用人,错在宰予身上;凭相貌用人,错在子羽身上。”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说:“子贱真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这个人从哪里取得君子这种品德呢?”

子贱做单父的县官后,向孔子汇报,说:“这个国家有比我贤明的五个人,他们教导我治理的方法。”孔子说:“可惜啊!你治理的地方太小,如果治理的地方大些,那就差不多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询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当食禄;国家政治黑暗也食禄,这就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