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第4/6页)

颍川、南阳,是原夏朝人的居住地。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仍然有先王的遗风。颍川人敦厚老实。秦朝末年,曾迁徙不法之徒到南阳。南阳西面通达武关、郧关,东南面临汉水、长江、淮河。宛也是一个都市,民俗杂乱好事,多以经商为业。那里的百姓放任侠义,和颍川地区相交往,所以至今称他们为“夏人”。

天下各地的物产有少的,有多的,人民的习俗是,山东地区吃海盐,山西地区吃池盐,岭南、沙北地区本来就是处处产盐的,情况大体如此吧。

总之,楚、越地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以稻米为饭食,用鱼类为菜羹,有的地方刀耕火种,灌水除草,瓜果螺蛤,不用靠买卖就很充足,土地肥沃,食物丰富,没有饥馑的忧患。由于这个缘故,人们苟且偷生,没有财物的积聚,而且多有贫穷。因此长江、淮河以南地区,没有挨饿受冻的人们,也没有千金财富的家庭。沂水、泗水以北地区,适宜种植五谷、桑、麻,饲养家禽六畜,地小人众,屡次遭受水旱的灾害,民众喜好积蓄储藏财物,所以秦、夏、梁、鲁等地爱好农耕,重视民众。三河、宛、陈等地也是这样,又加上经营商业。齐、赵地区的民众玩弄智巧,靠投机谋利为生。燕、代地区的百姓种田、畜牧,而且以养蚕为业。

由此看来,贤人在朝廷上深谋远虑,争议辩论,那些守信死节、隐居在深山岩穴中的名士,他们设法抬高自己名气的做法究竟是要归向何处呢?是要归向富贵厚重。因此清廉的官吏任职长久,长久了就会更加富贵,清廉的商人终能发财致富。财富,是人的情性所在,是人们不用学而都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壮士在军队里,攻城时抢先登攀,冲锋陷阵,杀退敌人,斩将拔旗,冒着箭林石雨向前冲锋,不避赴汤蹈火危险的,是为重赏所驱使。那些身在里巷的青少年,攻击剽掠,椎杀活埋,逼人作奸,盗掘坟墓,私铸钱币,任意妄为,兼并财物,借交同伙以报私仇,在幽暗隐蔽的地方抢夺钱财,逐杀人命,不避法律禁令,跑在死路上却还像快马奔驰似地朝前赶的,其实都是为了财用罢了。那些赵女郑姬,梳妆打扮,修饰容貌,她们弹奏着鸣琴,挥动着长袖,轻快地移动舞步,用眼神挑逗,用情意勾引,外出不远千里,投靠男人不择老少的,是要投奔富贵厚利呀。游手好闲的公子,在帽子和佩剑上多加装饰,把车子和坐骑连接成行,也是显示富贵的模样。捕鱼打猎的人,起早贪黑,冒雪披霜,奔波在深坑峡谷,不躲避猛兽的伤害,是为了得到野味。赌博游戏、赛马驰逐、斗鸡走狗之徒,他们勃然变色,争相夸耀,必定要争赢斗胜的,是把得失输赢看得很重。医生方士以及各种靠技术吃饭的人,他们焦思苦虑,极尽其能,是为了求得丰厚的报酬。官吏文士舞文弄法,私刻印章,伪造文书,不避刀锯诛杀的,是由于他们沉没在他人的贿赂馈赠之中。农、工、商贾、畜牧各行各业,本来就是为了追求富贵,增益财富。这样只有智慧用尽,能力完结才算罢了,终究是不遗余力去索取财富。

谚语说:“百里之外,不贩卖樵薪;千里之外,不贩卖粮食。”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就可种植谷物;居住十年,就要种植树木;居住一百年,就要招来道德。道德,说的就是有道德的人才。如今有的人并无官职俸禄的奉养,也无爵位封邑的收入,但生活快乐能与有俸禄封邑的人相比,人们称他们为“素封”。有封邑的人靠租税为生,按标准每户每年的租税是二百钱,有千户封邑的君主就可收入二十万,朝觐天子、聘问诸侯、祭祀供享的费用都从其中支出。庶民百姓,农工商贾,如家有万钱,按利率每年也有利息二千,拥有百万钱财的人家就可得二十万,而雇人服役、租税徭赋的费用都从其中开销。至于衣食方面的欲望,则可以恣意地享受那些自己喜爱而又美好的一切。所以说在陆地牧马五十匹,养牛一百六七十头,养羊二百五十只,草泽中养猪二百五十口,水中占有年产鱼千石的鱼塘,山中拥有千棵成材的大树;安邑的千棵枣树;燕、秦的千棵栗子树;蜀、汉、江陵的千棵橘树;淮北、常山以南,黄河与济江之间的千棵楸树;陈、夏的千亩漆树;齐、鲁的千亩蚕桑大麻;渭川的千亩竹林;以及名都大邑城郊亩产一钟的千亩良田,还有千亩的栀子、茜草,千畦生姜、韭菜:拥有上述某项产业的人,他的财富可与千户侯相等。然而这些是富有丰足的资本,不用去市场察看,不需到外地奔波,坐而待收,本身有处士的名义而又有丰厚的收入。如果到了家境贫穷,双亲衰老,妻子儿女瘦弱不堪,逢年过节时没钱祭祀祖宗鬼神,无法凑钱聚餐,吃、穿、铺盖不能得到满足,这样还不感到惭愧羞耻,那就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了。因此没有钱财就要出力谋生,稍有钱财就要斗智求富,已经富饶了便要逐时争利,这大概是一般的规律吧。如果不靠危及自身的手段去发财致富,那么贤人也会对他们进行勉励。所以靠农耕本业致富为上等,靠工商末业致富为次等,靠奸诈致富为最下等。没有隐居山野奇士的德行,而又长期贫穷低贱,却爱好空谈仁义,也是够羞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