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选出奥古斯都,造就罗马永恒的荣耀(第2/13页)

早在公元前36年,屋大维已得到终身保民官的权力,而从公元前23年起,他的保民官被看成是年复一年当选的职务,尽管他作为贵族是无权当选保民官的。这职务不但补偿了屋大维因放弃执政官而失去对内政事务的控制权,而且帮助他从心理上赢得了罗马人的普遍好感。由于独一无二的威望,屋大维虽然不担任执政官,但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辞去执政官职位不久,屋大维就恢复他早在“三头同盟”时期就行使过的对行政官员选举的干预权。他可以接受或拒绝候选人名单,以此来确定政府官员候选人,从而使选举委员会流于形式,巩固他在罗马至高无上的权力。

不仅如此,屋大维还恢复“三头”时期所惯用的宣誓仪式:所有当选官员在就职时必须庄严宣誓,无论过去或将来都恪守奥古斯都的一切指令。他还得到以个人名义同外国签订条约的特权,而不必将它们提交元老院或罗马公民大会批准。这两条规定,俨然将罗马当成屋大维个人的天下。

不难看出,在刺杀奥古斯都案件发生后,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表面上是交出权力,显示他推崇民主,而后采取的措施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权力,使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独裁。事实上,屋大维以退求进的策略再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是个普通的民选官员,他的权力是由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授予的,服从于法律的最高权威;尽管他所拥有的各种特权,如果一项项分开来看,都可以找到先例,但从整体上看,他的地位和权力已经远远超过同僚,与共和国传统格格不入——这个元首政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罗马都像帝国而不是共和国,而那些所谓民主派也只不过是自愿选择做独裁者的臣民而已。

屋大维强化个人权力并未到此为止。他在罗马政坛上“一人超强,众人超弱”,导致其独裁意愿越来越浓,最终像吸毒一样成瘾,以致难以自拔。

公元前18年,屋大维对罗马元老院实行第二次改组。他把元老人数从公元前28年的800人进一步削减到600人,而且规定成员名单由元首亲自确定。这就意味着罗马元老院不仅人数变少了,而且已经变成听命于奥古斯都的机构,听话的贵族则能谋得元老职位,不听话的贵族就根本与元老无缘,无论曾经的地位多高或者多富有。

这次改组无疑是“一人开心,众人郁闷”的。在改组会议上,屋大维身穿铠甲,暗藏利剑,要求元老们在他面前鱼贯而入时,事先要接受严格搜查,不准带任何武器或者危险物品。不言而喻,这次改组表面上是为清除“不够格”的人,实则为了进一步清除那些反对自己的可疑分子。

改组后,罗马元老院的权限大大削弱。与此同时,一个对元首个人负责、唯元首之命是从的执行委员会却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个委员会包括代表屋大维治理各个行省的总督、财务督察使以及他们手下的一批文职官员。这些“钦定”官员年复一年地行使其职权,经验丰富,而且领取丰厚的报酬。至此,职业化公务人员取代共和时代经常改选的行政官员,奥古斯都有了一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执行机器,有了实施其独裁统治得心应手的工具。

在对外政策上,屋大维也进行了多种改革。他调整行省制度和对行省居民的统治政策,除了埃及、叙利亚、西班牙和高卢仍归自己直接管辖外,其他行省都归元老院派遣的总督管辖,但派遣军队、征收军税、管理地产之权都归于屋大维。在行省中,还设立了自治市,取消行省直接税的包税制。屋大维还把公民权授予各行省的上层分子,又让大批退伍老兵移居各行省,推进各行省罗马化,加强帝国统治。

罗马是在对外扩张中成长壮大起来的,能否对军队进行有效控制,是其能否顺利实现独裁的关键所在。因此,屋大维改组罗马元老院时,也采取了许多限制军队的措施,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他将罗马军队裁减至28个军团,士兵数量维持在20万至25万。除了城防军和近卫军,意大利没有正规军,各军团全部派驻各行省。屋大维还将从埃及带回的大量战利品赏给士兵,保证给退伍军人以土地而不再没收其财产。在军队中,他严肃军纪,要求士兵绝对服从,对违反者处以鞭笞乃至死刑。就这样,罗马军对屋大维的向心力大大加强。

公元前12年,原来与屋大维并列为“三头”之一、后来退出政界任罗马最高祭司团祭司长的雷必达病故。雷必达虽然战功不显著,但是他是罗马此时少有的、能在威望和资历方面与屋大维相提并论的人。从此,罗马就没有跟屋大维相匹敌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