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谋不臧 山穷水尽(第2/35页)

张:大陆之失,既然经济、政治、美援关係都小,请问将军究竟什么是主要原因?

答:最主要原因是军事失败。因为军事是急性的,胜败见效明快,而影响我们军事失败如此快速的原因,我决非出于个人恩怨,今日陈诚先生已作古,天大的个人恩怨都应该一笔勾销,但要追究数百万国军在大陆败亡的根本责任,陈诚是万难卸责辞其咎的。大的道理在此不必谈,我可以略举几桩事实为例:

(一)轻敌。对共军的战力估计错误,所以才会说出「三月扫蕩,六月肃清」的大言;所以才会急不及待的裁军、缩编,设立军官总队。把抗战中在敌后打游击的部队,一概叫游杂部队、全不要;又将东北数十万武器装备训练都是第一流的伪军不要,使林彪垂手可得。在力量上一消一长,便造成以后的形势转移,优劣换位。

(二)小聪明,大愚蠢。裁军与缩编之不公平,有目共睹。抗战八年,出生入死的所谓「杂牌军」,大都裁并到「土木工程系」的部队,将几万人扩充到几十万人,升官扩充不是靠战功,而是靠派系背景、人事关係。这样一来,造成两种心理,做惯了太平官,不是靠战功升官的人,不需要在战场上与人竞争,坐着可以升官,打起仗来有生命危险,他们不需要打仗。另一种倖而没有裁併,或经过裁併再于戡乱战争中起用的部队长,前者兔死狐悲,后者受过教训,他们都不愿意再打仗。因为打胜仗对他们没有好处,打败了便完了。这样一来,一半人不需要打,一半人不愿意打,合起来(除了少数人之外)便成了大家都无心去打。兵随将转,将领们的将气衰颓,士兵们的士气自然不振。这一种事实表现于战场的是战斗力脆弱,应该攻的攻不下,应该守的守不住,战斗与战术脱节,指挥官的计算作不了準,如是一败再败。表现在后方的,南京军官总队的被裁军官,备祭文到中山陵哭陵的那一幕震动全国的大悲剧上演之后(全国报纸均以头条新闻报导此事),悲愤不平之气到了最高峰,已经不振之士气,从此更加不振。于是,「有敌有我,无敌无我」的口号发出来了;要求政府「杀陈诚以谢国人」的舆论也发出来了。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绝无半点个人恩怨。这个时期我们完全变成田单初伐狄时,鲁仲连所谓黄金横带的情形;共军则变成春秋时代的赵国一样,于未被秦昭王乘白起长平之胜灭亡,变成打蛇未死二次再来,其兇狠可知,未知大人物看过以上两则历史故事否?

(三)因嫉误国。在东北战场上,到处打败仗,只有陈明仁守四平街打了一次胜仗,使东北战场的士气受到鼓励,于情于理都应破格奖励;纵有过错,也应隐而不宣。可是,陈明仁一手接受青天白日勛章,一手又接到撤职查办的命令,原因是陈明仁于战时擅自动用了美援物资,作为打仗之用(如在战况紧迫时,以麵粉包作巷战工事之沙包等)。参谋总长陈诚为了要在东北战场立威,带着他的心腹罗卓英去坐镇东北,一心以为把打胜仗的陈明仁撤职查办了,那些打败仗的将领自然而然会乖乖的听话。在这个时候还发他妒嫉的本性!陈明仁被撤职后,来南京晋见蒋公,蒋公问他不在东北作战,跑来南京何为?陈明仁说出被撤职查办,来京听候处分的。蒋公惊奇的说「这是谁下的命令?」蒋公竟完全不知。有些好事的传说陈明仁要把青天白日勛章,在国民政府门口摆个摊子拍卖,弄得全国沸腾,群情愤慨,这都是陈诚的杰作。这事影响所及,以后大家都说胜仗打不得,打了胜仗要撤职查办;陈明仁更不敢打仗了,恐怕再打胜仗连头都要被杀。所以陈明仁后来跟随程潜在湖南投共,中枢虽曾派人劝说他不可反,应该杀了程潜以立功,要他再打一次比四平街更好的胜仗。陈明仁只是哭,哭得像泪人一样,思前想后,还是跟程潜投共了,这究竟是谁把陈明仁逼反的?史记「秦将章邯败降项羽,初见羽面,流泪叙言赵高」。这种事竟又发生在戡乱史上,可见司马迁没有捏造。

(四)自毁将帅唯一的法宝「赏罚」。对赏罚这两个字,我有一个浅显的说明,带将带兵的人,就好是玩猴子耍把戏的人一样,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糖果,耍得好的赏予糖果,遇到懒猴或者耍得不好的,抽一顿鞭子。可是从抗战胜利起,由裁军至戡乱,掌握军权的人对赏罚二事则适得其反,这个猴子班哪有不收档的?因为事实证明,以后的赏罚,只凭个人爱恶,就似赛跑的奖品一样,还没有吹口哨起步,已经把锦标内定了发给自己心爱的人,请问还有谁人肯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