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第4/4页)

至于兄与孟真个人关系,弟尚有数言欲为兄告。
第一,孟真为人极易冲动。冲动之时如火山爆发,自己不能制止。彼对于任何人(弟亦在内)皆是如此。并非彼系兄之“上司”而欺负吾兄。
第二,此次孟真之冲动是否合理,姑不具论:而其冲动乃系实情(彼之出汗,等等,中舒及莘田均亲见之)。
第三,彼不函责吾兄而自引咎辞职,正因彼与兄私交较深之故。假如系吴定良而非吾兄,则彼必不肯引咎辞职。
关于最后一点,弟还有声明。兄等与孟真私交甚厚,平日形迹极端脱略,弟常引以为忧。因遇有公务时双方反因此而易生误会。弟每见遇有“上司”观念不应完全不顾时,大家皆只知顾全友谊,反之朋友平常忠告与所谓“上司”毫无关系者,言者常有顾忌,听者不免猜疑。此次孟真及兄之举动皆不免受此种影响。兄如信弟言之不谬,则气亦可稍平也。
弟之结论如上次。在中国今日觅工作机会,谈何容易。兄对于本院、对于朋友、对于自己,皆不可求去。即以“上司”论,欲求如傅孟真其人者,亦未必十分容易。回忆弟二十年之“上司”,不禁觉得兄等皆幸运之骄子也。余托适之面陈。20

丁大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董作宾终于回心转意。4月30日,李济致电傅斯年,“请示彦堂行期”;同日,罗常培致电李济,“请电迎彦堂南下”。215月1日,李济致电董作宾,“希即日命驾”。次日,董作宾回电“将抵京”。5月10日,董作宾致函傅孟真,“述心情及工作状况”。22

1936年7月27日,董作宾、 熊海平与儿子董敏。

傅斯年题赠董作宾“平庐”条幅。

一池春水,又归于静。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年冬天,董作宾与女友熊海平在南京结婚。董作宾四十岁。他后来回忆此事时,谈到丁文江:

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在民国二十四年,那时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在北平,他在南京,他曾一再写长信去劝我,他摆着一副老大哥的面孔,写了许多诚诚恳恳的话语,举出许多他自己的经验,谆谆教导我。使我看了非常感动,于是放弃自己的偏见,服从在他的指示之下。23

1940年,避难昆明,董作宾为自家在龙头镇皮营村的斋号取名“平庐”。五十岁后,董作宾号“平庐老人”,在书写的甲骨文书法中也常使用“平庐老人”的印章。据笔者妄臆,董作宾夫人名海平。平庐者,爱妻之心也。

(本文参考了潘光哲的《丁文江与史语所》一文,照片由董敏、李光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