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 经(第3/4页)

17

情形既然如此,那么洋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学梁发学到什么地步呢?1835年春秋两季,史蒂文斯同一些会讲汉语的外国传教士作了两次长途探险,在这两次探险中,算是实现了广发小册子的梦想。他暂时离开黄埔,乘一艘美国双桅帆船驶离广州,沿中国海岸航行,入闽江的狭窄水道和河滨泥滩,探吴淞江宽阔的海口,史蒂文斯终于望见了上海口岸樯桅如林的中国船,最远北至山东沿岸层峦叠嶂的港湾。史蒂文斯在这两次航行散发了许多小册子,见识了秀丽山河,尤其是福建沿海岬角星罗,少有西洋人有缘得见,史蒂文斯大受鼓舞。当这些洋人返航归去,淡出当地居民的生活时,史蒂文斯可回味他留下“几百册书,或可指引救赎之道”,在“眼前喧嚣沉寂良久之后”,仍可提醒中国人“洋人的仁慈友善”18

史蒂文斯身边带着几箱中文本基督教书籍,有米怜、梁发、马礼逊等人精心准备的书,包括耶稣生平事迹的译本、有关“十诫”的评注、布道讲稿文集、福音书注释本、赞美诗集等,他有时乘双桅帆船的副艇,同一帮印度和马来水手躺在尾舱油布篷下柴米油盐等给养物的中间;有时则在人烟稠密的乡下徒步跋涉。史蒂文斯一伙人第一次航行就发了几千册,第二次航行发了两千多册。史蒂文斯所乘的帆船多有满载兵丁的水师船尾随在后,而史蒂文斯乘副艇探索内河水道时,官府巡艇也紧跟在后,有一次还朝他的船开了炮,炸伤了两名水手。有时,骑着马的尉官会前来驱赶村民,穿便衣的捕快混杂在人群中,而当地学塾里的学生会大声抗议这些不敬儒道的基督徒。有一次,当地官吏还当着史蒂文斯的面,把从他那儿没收到的书籍全给撕碎,装进一只烂草筐,烧了个精光。

虽然诸多不顺,但这些书只要能卸下船,一上岸就被索求一空。有时候,发书过程井然有序,民众心里虽急切,但还是面带微笑,相互礼让;有时则是挤成一团,史蒂文斯只得爬到墙上躲开争抢,或将书本和小册子往空中一撒,任人接取。有时,在一些偏僻的村落,他在每户人家的门槛上放上一本书。有一次还有一大群人站在倾盆大雨中听史蒂文斯宣讲,一动也不动,史蒂文斯也是淋得全身湿透。有一次,围在他边上的中国人以指触嘴,表示官府禁止他们大声同洋人说话,但他们还是领了书。庙里的和尚、家里的文人也会领书。有时,史蒂文斯的船还没靠岸,就有人涉水前去要书,有如预示了洗礼一般。19

史蒂文斯经历了这些事情,到了1836年已在想别的问题了。在中国传播上帝的话语,应该中国化到什么程度呢?史蒂文斯对于传教士因时因地而制宜略知一二。他有幸与马礼逊密切往来了两年,他知道这位杰出的学者型传教士刚来中国的轶事,其时马礼逊与汉语教习一道用筷子吃饭,“还着本地服饰,留上长指甲,蓄起辫子,穿着长袍马褂和厚底靴在公行附近走动”,甚至还“用蹩脚的汉语”做晚祷。20

马礼逊“不久就改掉了他的中国习惯”,但郭士立(Karl Gutzlaff)却没这么做。郭士立是来自波美拉尼亚(Pomerania)的传教士,他曾在1835年与史蒂文斯一起沿岸北行。郭士立在出门时喜欢做福建水手打扮,或穿其他的汉服。有些中国人觉得郭士立同他们一样,还以为他是生在外国的中国人。郭士立汉语说得极好,更是让人迷惑:他只要专心学一下,就能分辨各种方言土话之间的细微差别。中国人听到郭士立讲他们的土话时,惊讶之余还会朝帽子底沿偷瞄,看看他是不是把辫子给藏了起来21。似汉非汉有利有弊。史蒂文斯在一次旅行之后写道:“如果穿的是中国服饰,一时或可不为人所察觉,但也大大降低人身安全。”——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严加惩处22。非法沿岸航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皇上耳中,他颁了一道严厉的上谕,斥责这帮人试图“散发洋书,意在妖言惑众——其行为怪谲惊诧至极!”云云,并将这些人的行为与早先“私招番妇潜入广州”一事相提并论23

假若有洋人进了广州城(无论是否易容改装),结果会如何呢?城里当然有些中国人会同情基督教,不过很难说出究竟有多少人。一份名曰《广州纪录报》的英文报在1834年春,详细报道了郭士立接手《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的情形,米怜和梁发在大约二十年前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历久不衰。每一期“都由洋人以中文写成”并“在城里印刷”,然后“从华人印坊送达发送者;由他送到订户手上;再由订户免费散发”给中国人,如此便“使这份杂志走进了广州民众之中”。后来私人报贩接手发行,提高了流通速度。报贩“印好部分内容,沿街叫卖”。时有中国人聚在一起,听人阅读讲解其中内容。编《广州纪录报》的人特别着力介绍科学商业新知,中国人于是怀疑这么一来,洋人会“控制中国人的思想”。传教士怎么会不去想想,借此控制中国人的灵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