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狄公一去,朝堂空矣(第4/6页)

这天下是姓武还是姓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边抬高的结果必然是双方火并,两败俱伤,其下场她是知道的,可是她停不下来。

3

陷入理智与情感争斗中的武则天不堪重负,毕竟已经是七十七岁的老妇人,内外交困之下,她终于病倒了。

史书上第一次记载武则天生病是在圣历二年(699),这当然不是说她以前没有生过病,但应该不是很严重。比起她的同时代人,她的身体已经好得有点过分,至少足以让高宗皇帝心生羡慕。

但她到底是人不是神,只要是血肉之躯,便总有衰亡的一天。岁月的痕迹一点点地爬满皮肤,感受到疲倦由内及外地蔓延开来,曾经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也依然神采奕奕、目不交睫,现在就算睡眠充足头脑也整天晕晕沉沉,精力、智力、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都在逐日衰退,力不从心的感觉越来越强。

圣历二年正月,女皇本来已经稀疏的眉毛又重新长出了几根,为此百官相贺很是热闹了一番,但再精致的谎言也掩饰不了无情的现实。正月才庆祝过身体康健如西王母般青春不老,二月就大病一场,好像老天是在故意捉弄这人间至尊至贵的老妇人,先是给她一点惊喜,当她按照一贯作风准备去大肆渲染的时候,便反过来无情地嘲弄她。

纵横一世玩弄天下人于股掌之中的武皇,最终也逃不过冥冥中的那只翻云覆雨之手。

据说这次大病全靠给事中阎朝隐虔诚向嵩山之神祈祷甘愿以命相换才得以痊愈。但第二年武则天又再度病倒,而且病情似乎更为严重,几乎到了不能视事的地步。

身体的衰老伴随着情绪的低落,虽然在宠幸了张氏兄弟之后,女皇的心情一度好转,但立储问题依然耗磨着她正在衰竭的心力。她历经艰难凶险创立的“武氏”江山看来无以为继,犹如一个富甲天下的商贾千辛万苦积攒起万顷良田、千座房宅,却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

首席宰相狄仁杰恳请武则天下令由太子监国,但被拒绝。此时的武则天仍然贪恋权力的魔杖,尽管她现在已经知道这并不能给她带来健康和永寿。

狄仁杰无可奈何,只得利用掌政的机会尽量提拔一些忠于李唐的才学之士上位,先后引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也就是说,后来策划神龙宫变逼武则天让位的五位主谋中有三位是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他们绝不是偶然才走到一起的,他们在政变中“协力之功”是细致而扎实准备的结果。

当武则天忧虑地注视着河北战场上的军事形势的时候,李唐派士族积极展开了巩固李显储位的活动。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击退突厥进犯的问题,不如说是如何才能巩固李显的储位。

既然李显被立为太子是由于突厥的压力,那么一旦这种压力减轻之后,李显是否还能保住他的储位?也就是说,立李显是一种永久性措施,还是一种权宜之计?

李显复储后,狄仁杰出任河北道副元帅,领兵去河北。十月,事变结束,但狄仁杰并没有回到京师,他此时停留在河北,做河北道安抚大使,后来他回到洛阳出任内史(中书令)。在狄仁杰归来之前,内史为武三思。狄仁杰归来之后,武三思调出任太子少保,内史始由狄仁杰担任。

武则天此时开始注重搜罗人才。她非常尊重士族地主的意见,甚至要求他们直接推荐人才。这种做法以前从未有过。

武则天所信任的大臣都有推荐人才的权利。他们推荐的人才被接受的数量以及被推荐者能否得到高位,往往以武则天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为参照。

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曾经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她要求狄仁杰为朝廷推荐一个“佳士”作将相。唐初的宰相,多半是出将入相型的。武则天掌权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宰相,即文学型宰相。但现在,武则天所要求的又是出将入相的复合型人才。

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柬之。狄仁杰比张柬之还小五岁,张柬之与武则天都已年逾七旬。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推荐张柬之,因为他认为张柬之是难得的相才,只让他在低级别职位上混日子是严重的人才浪费。

武则天对于张柬之并不陌生。也就在两年前,张柬之上书反对武廷秀去突厥迎亲,武则天非常气愤,将他由凤阁舍人贬为合州刺史。

推荐张柬之是狄仁杰权力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颗棋子,没人可以取代。狄仁杰的身份究竟该怎样定位,无论是大周还是李唐都对他荣宠备至。有人说,狄仁杰就是游走于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帝国精灵。他是大周皇帝武则天最信任的重臣,一代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