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爱郎,真乃仙人也(第2/6页)

调露元年(679)二月,芒松芒赞去世,钦陵拥立新的赞普。唐高宗闻讯后,命大将裴行俭乘机出兵攻打青海。裴行俭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唐高宗便乖乖地收回了成命。从这里可以看出钦陵在当时吐蕃国中的威望之高和吐蕃势力之大。

不知道是“钦陵兄弟已经死去”起了化学反应,还是唐休璟的确是一员猛将,唐休璟穿戴上盔甲,率先攻入敌阵,一通砍杀。没有钦陵兄弟,一切皆有可能。

吐蕃军队被武周军队打得一路败逃,六次战役全都以唐休璟的胜利而告终。吐蕃军队中有两千五百人被唐军斩下首级,还有两名将领做了俘虏。吐蕃军队打不赢,只好退兵。钦陵兄弟如果地下有知,非踹烂棺材板不可。自己也就离开两年,就已沦落至此。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将领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说两军对阵,不是玩命这么简单。吐蕃军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唐休璟修理了一通,卷着铺盖卷回家去了。

战争是这个星球上最顽固的瘟疫,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不然就有可能遭受对手的致命一击。洪源谷之战后不到一个月,沉寂了多年的西突厥也蠢蠢欲动。

久视元年(700)九月,西突厥酋长阿悉吉薄露率部反唐,武则天派遣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带兵征讨阿悉吉薄露。

唐军到达碎叶城时,阿悉吉薄露在夜间已劫掠了碎叶城附近的居民。封思业带领骑兵追击,反而被阿悉吉薄露击败。封思业受挫,田扬名也没有扬名立万。

田扬名率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斛瑟罗的军队攻打阿悉吉薄露所在的城池,十几天都未能攻下来。就在田扬名苦无扬名之策时,天上掉下了馅饼:阿悉吉薄露自己主动上门请降,田扬名大喜过望,看来这次不扬名都难。

在任何情况下,尤其在战场上,绝对没有免费的午餐。阿悉吉薄露又不是傻子,在己方占据主动的情况下会放下武器。也许是他觉得这场战争的技术含量太低,有点侮辱自己的高智商。一觉醒来,他居然想到了诈降。这种高级计策,也只有他这种高级人才才能想得出来。假借投降的名义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田扬名并没做过多的考虑,就接受了阿悉吉薄露的投降请求。田扬名太渴望一场胜利,送上门的便宜又岂能放过?眼看自己的诈降计划就要实现,阿悉吉薄露不免暗自得意。

就在田扬名往阿悉吉薄露设计好的圈套里钻的时候,出现了意外。封思业却利用一次见面的机会将阿悉吉薄露杀了,并收降了他的军队。这场类似于闹剧的起兵就这样莫名开始,又莫名结束了。

武周边境,真正对帝国构成威胁的还是吐蕃。强盛的吐蕃虽然暂时威胁不到帝国的腹地,但在西境的较量已经消耗了武周不少军力和物力,而且稍有不慎吐蕃就有可能打进来。

为了对抗吐蕃,唐朝建国以来都是将帝国最优秀的人才派遣至西境担任军事统帅。在唐休璟之前,刘仁轨、娄师德都曾先后在对抗吐蕃的第一线工作过;唐休璟之后出任陇右诸军大使的是魏元忠。魏元忠于长安元年(大体相当于公元701年)改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同年十一月,新的陇右诸军大使兼凉州都督赴任,这位新任陇右诸军大使是郭元振。郭元振的战略才能在安西四镇的割让与否上已经得到了检验,他的战术才能怎么样?

他到底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还是真正的将才?这一切,都需要实践的检验。郭元振到任之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光是一名有着战略眼光的统帅,还是一名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手。

当时凉州处在大唐与吐蕃、东突厥交界之处,自然也就成了吐蕃、东突厥军队经常光顾的地方。离得近,策马扬鞭一阵风就刮到了眼前,避之不及。

为了扭转局面,郭元振在凉州南境修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北境设立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把险要位置控制住,凉州的控制范围也从南北四百里扩大到了一千五百里。从此以后,吐蕃和东突厥就再也不能轻易地打到凉州城下。

在经济方面,郭元振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凉州的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囤积的军粮甚至够吃上几十年的。

郭元振善于安抚百姓、统率军队。在他任凉州都督的五年时间里,当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对他都是敬畏有加。

作为原任凉州都督的唐休璟此时已经回到朝廷述职。就在唐休璟回朝述职期间,吐蕃使者论弥萨来到大唐求和。武则天设宴招待论弥萨,唐休璟也参与了本次宴会。在宴会上,论弥萨多次把目光停留在唐休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