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爱郎,真乃仙人也(第3/6页)

武则天就问对方,为何老是用眼睛盯着唐休璟。

论弥萨回答说:“洪源之战时,这位将军猛厉无敌,所以我想记住他的相貌。”

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能够得到己方的称赞已是不易,能得到对手的称赞更是难上加难。武则天很快将唐休璟提拔为右武威、右金吾两卫的大将军。唐休璟非常熟悉边疆事务,对东起辽东碣石、西到安西四镇的绵绵万里的地理情况都了如指掌。

后来,唐休璟因军事能力突出,又被任命为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同凤阁鸾台三品。当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互相攻击,大唐通往安西的道路无法通行。武则天让唐休璟跟其他宰相一起研究应对措施。很快,便将研究结果报给武则天,武则天按照研究结果安排实施。

过了十几天,安西各州纷纷请求增援,路程日期跟唐休璟预料的一模一样。武则天不无感慨地说:“恨用卿晚!”

武则天私下曾经对其他宰相说:“唐休璟对边疆的事务非常熟悉,你们十个也抵不上他一个。”

年近八十的武则天已经看清了大势所趋,不再一味地任用自己的娘家人,也不再任由那些冷血的酷吏们上蹿下跳地乱折腾。正是因为武则天改变了执政方略,才让唐休璟、郭元振这样的人才浮出水面,再加上魏元忠、姚崇这些能臣,武周帝国呈现出一派中兴的气象,但这种气象却让人产生了一种回光返照的不祥之感。

2

这时候,武则天和她身边的重臣们已经衰老,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高龄政府,由君到臣都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在时间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无法逃脱自然法则布下的这场局。

武则天开始乞灵于仙丹,就像那个时代的人们常做的那样,皇帝也是凡人,也做俗事。不过武则天的运气的确很好,曾经让李唐几代皇帝体质急剧下降甚至为之丧命的丹药,在她的身上居然奇迹般地发生了功效。

可能是她的体质实在异于常人,也可能是她找的炼丹方士也的确有些能耐。

武则天在服了洪州道士胡超耗费三年时光炼制的长生药后,困扰自己多年的病痛居然真的得到了缓解。劫后余生的武则天欣喜地把年号改为“久视”,这是一个具有浓郁道家色彩的词语,语出《道德经》中“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内心对于长生的渴望和对道家的敬意。

年轻时的武则天笃信人定胜天,编织谶纬,制造天命;年老时却敬天畏神,虔诚礼佛,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无论怎样,垂暮之年的武则天开始对宗教渐生出敬畏之心,不再将其视为可随意利用的工具。

改元“久视”的同时,她也宣布就此除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恢复到最简单的皇帝称呼,其后又废除长达八年的禁屠令。她曾经煞费苦心炮制的一个个政治神话,现在也由她一一将其破除。

此一时彼一时,一个自然人对延续自然生命的渴望压过了往昔对荣耀的追求。与天争高、与神佛比肩的豪情开始逐渐消退。武则天也知道,那些附加于自己的神名仙号只是一个个虚幻的泡沫。再怎么与天齐名,她也只是俗世的天子,这就是她的真实位置。什么“金轮圣王”“弥勒化身”,这些糊弄人的称呼帮不了她,她不想再骗自己,也无心再骗天下人。

久视元年(700)七夕节,武则天派道士胡超替她到嵩山谢神,投简于封禅台北。武则天所投之简是一道除罪金简。这个除罪金简上镌刻的短短六十字铭文,可以看出武则天此时的心态变化:“大周国主武明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这个呼风唤雨了半生的女人,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自我实践,都在向现实做出一种妥协和让步,向她曾经挑战过的皇权秩序,挑战过的权力规则,甚至向她曾经强力扭转的天意和人心做出让步。

在时间面前,无论多么强悍之人都会有被打败的一天,身为女皇的武则天也不例外。身体越来越差,接连生了两场大病使武则天仿佛脱胎换骨变了个人。一切皆如过眼云烟,及时行乐才是真正的王道。武则天试着将自己从烦琐的政务中慢慢解脱出来,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与张氏兄弟的欢愉和不眠不休的宫廷宴饮之中。对于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也该到享受的时候了。

控鹤府里满是青春正当时的美男,这些美少年成了武则天的后宫佳丽,填补着她困顿寂寞的内心。可是这些荷尔蒙正旺盛的少年无处释放,他们只有彼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