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的无限悲凉(第3/6页)

他抄起笔,在那行字之后添上了四个字“一日亦足”。你不是问我还能狂到几时吗?那我就告诉你,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天就要狂妄一天。这话说得活脱脱一副流氓嘴脸。

对付流氓最好的办法是用流氓手段,用写字这种文绉绉的方式,对张昌仪这种人来说毫无用处。留字之人,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自从张昌仪写了这四个字之后,门上再也没字了。

其实无论是倒张,还是拥张,其本质还是为了争夺未来的皇位继承权。就在这时,武则天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奏章。安平王武攸绪弃官,入嵩山隐居,并留下弃官表文。

安平王武攸绪在表文中解释自己如此做的原因,是担心武则天和武氏亲属们留他,如果不弃官,就无法面对武则天的挽留,因此,他只得采取弃官留表这种方式。武攸绪在奏疏中反复强调此举纯粹出自本性,与政事无关。

这突如其来的报告,加剧了武则天内心的忧虑,她不相信武攸绪出自本性一说。她以为,古往今来的隐士,十之有九都有其他的原因。同时,她从历史的记载获得了一个概念,凡是承平之世,隐士就少,一到乱世,隐士就多了起来。

她以为,在仕途中遇到困难,或者在政治上遭遇了不得已之事,才会让人想到归隐,而武攸绪在仕途上并没有遇到阻力,一定是政治上特殊的原因促使他隐退了。

是什么原因呢?武则天实在无法理解。在她的想象中,武氏一族荣显已极,顺遂也到了极点,没有任何理由能使他萌生退意。可是她转而一想,在昏昏然的武氏族人中能够出现一个孤标傲世者,也不是坏事。

武攸绪的离去,使武氏族人感受到了风雨欲来的无限悲凉。这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时代,一旦武则天驾崩,武氏族人会走到什么地步,是可以预料,又无法预料的。武攸绪走了,为了躲避即将来临的暴风雨而走了。

武攸绪离职隐居带来的征兆,并没有引起武氏皇亲国戚和宠臣们的重视,他们继续为眼前的权力而倾轧斗争着。

多事的长安三年终于过去了。长安四年(704)春正月,在梁王武三思的建议下,毁了仅建四年不到的三阳宫,在万安山又修了一座兴泰宫。万安兴泰,新年新气象,取个好彩头。这是一项由朝廷拨巨款兴建的大工程。大工程就要由一位大人物来接手,宰相李迥秀在这时候登场了。

李迥秀是“二张”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当朝宰相。他还有一个更加隐秘且艳俗的职业,张易之的母亲张太夫人的情夫。

自古以来,无论是做情妇还是情夫,也许一开始是建立在“权色交易”之上的,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难说这还是一种简单的交易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可李迥秀却傍了个人老珠黄的妇人,内心的委屈可想而知,可他又无法拒绝。

张氏兄弟的父亲死得早,母亲阿臧守寡多年。不想母凭子贵,让不甘寂寞的阿臧春风二度。她居然看上了年轻俊秀的凤阁侍郎李迥秀,想要与之成亲,实际上也就是让他充当自己的面首。

当时武则天宠爱“二张”兄弟,对他们的母亲也是恩宠备至,封其为太夫人。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推己及人。她想自己已是古稀之年,见着年轻妖娆的“二张”还是欢喜得不得了。张氏兄弟的母亲比自己还年轻十岁,肯定也是如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武则天对才能、人品、容貌都相当突出的李迥秀也非常有好感。偶尔会召他和他的母亲到宫中,给予优厚的待遇。婢女出身的李母能够享受如此待遇,这让为人子女的李迥秀心中感激万分。当武则天要将阿臧嫁给他时,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李迥秀早有妻妾,但又怕为此事犯违敕之罪,让宗族及个人蒙受不幸。加上张易之的权力威逼,不得已才接受这项令他极为难堪的敕命。

李迥秀在武则天和张易之的双重压力之下被迫答应了这门婚事。可是,成亲当夜,阿臧满脸的皱纹、满头的白发,还是远远超出了李迥秀的心理承受能力。李迥秀虽然觉得有一种吃了死苍蝇的感觉,可他还是觉得这个事情有利可图,就奉旨做了张太夫人的面首。

张易之为母亲营造爱巢可谓煞费苦心。据《朝野佥载》上的记述,可以一窥当时的奢靡之风。“张易之为母阿臧造七宝帐,金银、珠玉、宝贝之类罔不毕萃,旷古以来,未曾闻见。铺象牙床,织犀角簟,鼲貂之褥,蛩虻之毡,汾晋之龙须、河中之凤翮以为席。”

就连太平公主看了以后,都不免生出感叹:“看他行坐处,我等虚生浪死!”

自从李迥秀转换角色成了阿臧的面首之后,官运亨通,一路飙升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