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撤军(第2/11页)

于是,阿富汗各派游击队发起了全面反攻。“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将萨曼甘、巴尔赫、塔哈尔、昆都土、西巴达赫尚、巴格兰和卡皮萨七个省的游击队联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最高指挥部,总部设在巴格兰,马苏德担任总司令。这是阿富汗战争开始以来阿富汗游击队第一次成立具有实际效用的联合军事指挥机构。马苏德组织游击队联军在昆都士、塔哈尔、巴格兰三省交界处重创苏军。随后,游击队乘胜前进,对阿富汗北部重要的交通路线萨兰公路一带实施了重点封锁。11月26日,一支大规模的苏军护送队冒险进入封锁区,马苏德指挥游击队一路进行层层阻击,先后击毁了苏军8辆坦克和30辆装甲车。

在西部的赫拉特,当地游击队几经血战,第三次占领了该市。坎大哈的游击队也发起反攻,再次攻入市区,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仅仅剩下市内一个险要的兵营和与之相连的机场,其他所有对外交通全部被阿富汗游击队控制。喀布尔的城市游击战又进入新一轮高潮,袭击者不停用火箭弹袭击政府大楼。阿富汗国家情报服务局大楼中弹,当场死伤近40人。苏联驻阿富汗大使馆、阿富汗总统府、喀布尔国际机场都遭到重创,先后有31架苏联飞机被击毁。

东南部的帕克蒂亚一带战事同样激烈,几支游击队联合起来,一度占领了纳吉布拉的故乡卡拉姆地区,将纳吉布拉的故居烧毁。

这一阶段,苏军坚持使用侦察兵和特种部队,与阿富汗游击队进行各种激烈的小规模作战。战斗的一个焦点,是消灭由境外为阿富汗游击队偷运军火入境的商队。这些商队在运送军火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首先他们将军火储备在伊朗和巴基斯坦境内,然后将军火转运到阿富汗境内的中转站,最后再化整为零送到游击队手中。苏军侦察兵在阿富汗境内共发现23个中转站,其中11个拥有较强的防御措施。苏军不止一次地对中转站实施空袭和地面强攻,但收效甚微。阿富汗游击队一般把中转站设在苏军难以到达的边境深山里,当苏军组织进攻时,游击队早将大部分物资转移走了。

商队组织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作战经验,并且十分小心谨慎。每次出发前,他们都派人化装成牧人或流动商贩进行侦察,以确定道路安全。同时他们会在距离苏军岗哨、巡逻线和航空兵飞行路线不远处做下标记,提醒商队远离这些区域。当地居民也会将地雷区和苏军埋伏区标识出来。在确定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商队才出发。出发前他们还会租借一些牧民运送正常货物打前阵,真正的军火商队则与他们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这些商队大多在晚上行动,白天一般都躲藏在灌木丛或山洞中休息。

一般的军火商队规模不大,有时会按照买货方订货的数量确定商队的规模。运输工具主要由骆驼、马和少量汽车组成。军火商队的货物并非完全由国外组织免费提供,大部分商队都是为了赚钱。他们大多以易物方式交易,一般只收取贵重的宝石和毒品——阿富汗大麻很受国际毒品市场欢迎。有时军火商会将军火藏在普通货物中,在通过阿富汗政府设立的检查站时,利用贿赂的方式轻松逃过边检。1984年,苏军少将卢琴斯基曾对当时的情况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们几乎没有与军火商队交战过。我们也没有获得过关于他们的重要情报,毕竟喀布尔政府有24个边防师团驻扎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上……例如,第25边防师和第59边防团就驻扎在商队必经之路上,而商队却能轻松地从距他们10至30公里的地方进出阿富汗。”

苏军与商队作战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发现他们。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的大小道路有100多条,即使掌握商队的行动路线,也根本不能拦截他们。他们非常善于机动和临时更改路线,同时对苏军的反侦察能力也很强。苏军在一些主要关卡和大路上安排了大量兵力,在广阔的戈壁和山区则很少布岗。苏军最有效的打击方式就是布设埋伏。1982年7月,苏军近卫第103空降师决定组织一次伏击战,地点选在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交界处的马尔扎村附近。第357空降侦察营副营长格拉德舍夫少校参加了这次行动,他后来写道:“为了打好这一仗,我们整整准备了10天,首长成立一个20人的侦察分队,包括2个军官、1个准尉、5个军士和12个战士,战士中包括2个通信兵、2个工兵、1个卫生员和1个翻译。为更好地完成任务,侦察分队还专门安排一位阿富汗国家安全局的军官。分队的武器装备包括:6挺机枪、l4支AKS-74自动步枪、1支AKMS微声自动步枪,每人携带2份基数弹药和4颗手雷、4支RPG-18火箭筒、5颗不同类型的地雷、7部无线电台、7部望远镜、l部夜视仪。每人都着防弹衣、迷彩服和运动战靴。”由于情报准确,他们只埋伏了一个晚上,就消灭了一支28人的军火商队。在MON-50型地雷、手榴弹、自动机枪和步枪的夹击下,进入埋伏圈的敌人来不及还击就毙命了。战斗结束后,苏军侦察分队无一人伤亡,共缴获32件武器和大量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