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7月25日至28日:秘密和谎言(第2/8页)

按照战争动员计划,奥地利将20个师大约30万人部署在离贝尔格莱德几英里远的地方。由于奥军按照康拉德的这个计划进行部署,加利西亚(Galicia)以北地区只剩下28个师的兵力。如果俄国此时加入战争,康拉德将会在加利西亚遇到比自己大得多的俄国军队。柏林的总参谋部知道了康拉德的安排后很是震惊。这样的部署与康拉德较早前和德国最高军事指挥磋商时说的相反,其结果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俄国人在东部进攻,奥地利只能给予德国非常有限的支持。这表明康拉德内心里有一个盲目的信念,他相信俄国将置身事外,因而他可以给予塞尔维亚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幻想这样的打击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

俄国宣布进入“战争准备阶段”,就是要采取若干步骤使日后进行战争总动员时能顺利一些。虽说是“准备”,但并非微不足道,它需要集合靠近奥匈边境四个军区的110万军队。塞尔维亚的战争动员规模自然比较小,塞尔维亚人有一个错误的判断,认为奥地利人开战后将会在几天内发动进攻,尽管判断错误,但确实相当合理。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判断,塞尔维亚开始将其政府搬出贝尔格莱德,转移到远离边境的地方。

“战争动员”在当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词,虽然它并不意味着战争,但是它代表一种离战争并不太远的状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战争动员的定义,这个差异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对俄国来说,地理范围极大,国家行政效率不高,战争动员就好像冰河一样以极慢的速度运动。它实际上要召回后备役士兵(俄国的铁路不多,有的士兵需要旅行数百英里),每个军、每个师都有不同的指定集结地点,然后让部队做好准备进攻敌人或者抵御敌人进攻。对俄军来说,还有一个与其他国家军队极其不同的重要差别,入侵敌人的领土不是俄国战争动员必不可少的目标;是否入侵,要看实际局势。即使进行了战争动员,俄国领导人也能进行灵活改变。处于动员状态的俄军,可以驻扎在俄国领土不动,但要保证能随时行动。

奥匈帝国的领土高低不平,铁路杂乱无章,其所面临的运输难题与俄国类似,但严重程度不如俄国。维也纳的战争动员与俄国的战争动员一样,也留有几分灵活性。康拉德将他的武装力量分成三组:第一组用于对付塞尔维亚,第二组用于在加利西亚对付俄国人,第三组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分配。康拉德决定出动第三组部队,集结成20个师的兵力,送到南部用于攻击塞尔维亚。

1914年的德国是当时欧洲现代化程度和效率最高的工业巨人,其战争动员速度能让俄国和奥匈帝国看得眼花缭乱。德国的战争策划者们坚信,一旦爆发战争,德国是否能生存取决于速度。自俄国和法国在1894年建立同盟以来,德国一直面临着与这两个欧洲强国单独开战或者同时开战的可能性。一旦与俄、法同时开战,德国无法打赢一场消耗战。德国人的这个想法容易引起争论,但并非毫无道理。因此,德国的战争动员的最高目标是:在俄国有能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攻击前,必须在战争的头6个星期内将西线的法国打得精疲力竭而退出战争。所以,德国的计划包括一个直接对准巴黎的猛刺动作。一旦开始,德国的猛刺动作就不可能停止,甚至不能做微小的改动,否则部队将陷入混乱之中。对德国来说,战争动员就等于是战争。

但是,战争动员本身是一件危险的事,无论哪个国家进行战争动员都将带来危险。战争动员本身就是为了恐吓。即使是欧洲强国中较弱的奥匈帝国针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弹丸小国进行的战争动员,也必然引来其他国家的某种反应。

在奥匈帝国的战争动员期间,年事已高的塞尔维亚陆军元帅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mir Putnik)正好在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度暑假,被布达佩斯官方抓住。但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下命令不仅让老元帅走人,而且还安排一列专门列车送他回贝尔格莱德。这是一种迷人的姿态,也只有像弗朗茨·约瑟夫那样的既有尊严又有礼貌的君王才做得出来。这种行为方式在工业主导的新世界里很快被抛弃。老元帅回国后便负责国家的防卫工作,奥匈帝国皇帝的骑士精神后来让康拉德和奥匈帝国军队吃够了苦头。

7月26日,星期日

这一天报纸没有大字标题,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但这仅是表面现象。在奥地利和俄国,国家领袖正在运作战争机器,同时希望对手们能理解自己进行战争动员的用意。

奥地利的战争动员是个不紧不慢的进程,它需要16天的工夫才能使军队进入战斗状态。不过,奥地利的战争动员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让法国和英国知道巴尔干局势有多么恶化,如果法国和英国不想使局势进一步恶化,最好抑制一下俄国的野心。在目前形势下,法国在战争初期是很重要的,因为法国是俄国的盟友,众所周知,没有法国的支持,俄国的野心就会有所收敛,很可能不甘愿冒与有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打仗的风险。此外,英国也很重要,虽然英国的军队不大,但英国与法、俄国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松散的非正式同盟关系,英国应该不愿看到一次全面战争。